Bookmark and Share   
 
新闻焦点: 中国与梵蒂冈的争执的关键 (2)
5/14/2006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署名朱易的一篇评论提出, 中梵之间的冲突是由于双方的误判, 而造成误判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就在教宗本笃十六世身上。

文章指出,本笃十六世以前任教宗的首席神学顾问的身份升任教宗,是著名的神学上的保守派。前任教宗排斥拉丁美洲教区的解放神学,反对美国教区的妇女任职和允许同性恋神父的要求,就可以看出本笃十六世保守神学立场。他本质是很难在天主教视为基础的教宗的权力和权威上有所妥协。而各地区主教的任命正是体现这个原则的最主要的一环。因此要他放弃主教任命中的主导权,恐怕是难上加难。难怪他指责爱国会的主教任命有违“宗教自由”。

爱国会一向就这样任命主教,而且每次都报给了教宗,而这次任命也从去年11月就上报后,一直等都没有回音。中国各教区主教出缺数目不少,教区如果没有主教,在天主教的结构之下,是相当难工作的。文章认为,爱国会任命主教虽势必在行,但他们并未准确地判断出教宗在主教任命这个象征教宗权力的神学立场的底线在那里。

文章指出,今年三月香港教区主教的提升,其实是这次风波的第一个误判。教廷方面或许想急于树立一个中梵关系正常化之后的主教任命的模式,他们选在香港,的确具备了政治上的智慧,但在人选上却有些失策。

文章指出,中国为了整个国际外交的大局,急于与梵蒂冈关系正常化,但教廷对中国的改治影响的不可预测性。却是他们的心病。

文章指出,中印两国的掘起,是本世纪天主教面临的挑战,教廷必须恢复对中国天主教徒的牧养,这是教宗的本职。因此,本笃十六世方面急于与中国复交。

观察家们对教宗上任后一年的表现的评语是:“充满争议”。他既没有让满怀希望的保守派们欢呼,又使盼望他能更为温和的左派们失望。例如本笃十六世就任教宗的第一次教宗文告,竟然是,“神就是爱”,这让观察家们大跌眼镜,因为通常教宗文告都是有关神学议题,而“神就是爱”则更象教会牧者的证道。教宗如此做,只不过想矫枉过正,使他原有的神学色彩淡化。但是本笃十六世的保守神学背景,常常会让他偏离牧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