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糟蹋了寶貝

瀟碧
4/27/2008


別糟蹋了寶貝
/瀟碧


我家的阿丹,四歲時被診斷出是位「過動兒」。
過動兒的特性:不專心、衝動、過動…他都有。
但阿丹小學畢業時,卻榮獲校長獎。
進入中學後,一直晉身榮譽學生榜中。
平日他照顧寵物,做家事,整理自己內務,為花草澆水…是位非常有責任感的孩子。每天晚上,無論多晚、多累,他一定要讀完聖經,才上床睡覺。

這些表現是理所當然的嗎?不!我從來不敢認為今日的阿丹,理所當然就應該如此。

阿丹今年的主日學老師問我:「他還在服藥嗎?」小學三年級就停了。老師又問:「妳以前是不是弄錯了?」
我弄錯過嗎?

家有過動兒

阿丹小時候,就和漫畫上那位「淘氣的阿丹」如出一轍,短短幾分鐘,就會惹出一堆麻煩:

上朋友辦公室,他可以在轉瞬間,打開影印機印出十幾頁「東西」、關了秘書電腦、撥出電話、按了傳真機、再加上正在使用大裁刀。

我常常接到911總機打回的電話,甚至警察找上門,因為他趁我不注意,撥電話去過。

沒錯,這是我的兒子,曾經被診斷為過動兒,醫生也曾經開藥給他吃…,即使到現在,仍會出現令我「抓狂」的時刻。

十三年,這段說長不長的日子,一路上似乎有雙看不見的手在我前面「開路」,讓我常嚐苦盡甘來的滋味,讓我常在阿丹身上看見希望…。

一切要從杜布森博士主持的「愛家」(Focus on the Family)廣播節目說起。

1997年初,阿丹即將進行第一次測試前兩個多禮拜,我如常收聽這節目,那天居然請的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家長…等,針對「過動兒」議題,進行三天的座談。當時我緊緊抓住這些人建議的:
1.注意孩子的自尊心。
2.要在井然有序的環境中學習
我同時買下節目中推薦馬汀博士寫的《The Hyperactive Child》一書,測試時,我已經閱畢。這書不僅讓我了解何謂「過動兒」、有什麼可行的對策,甚至說明進行測試時,可能的步驟和該注意的事項。
我沒有在不知所措之下走向「未知」。那雙手,帶領得如此細膩,令我敬畏。

背後的推手

過動兒需要「團隊式」齊頭並進的策略。藥物不是萬靈丹,最重要的還在父母、老師能否花下無盡的耐心、愛心、時間,給予鼓勵、訓練,並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

在訓練阿丹的過程中,那雙手一再拉著我,闖過「成見」、突破「框框」。
舉個例:「專家」們說,過動兒多半雜亂、沒有次序…。果真如此嗎?阿丹的書包、抽屜、房間,也曾經一團混亂。
從他五歲起,我在他進出的房門邊上,貼著「出門檢查清單」,甚至鉛筆盒蓋、書夾上都貼了「注意事項」,連浴室鏡子我都不放過。這麼多年下來,阿丹已經養成使用月曆、行事曆的習慣。他的房間比不是過動兒的兩位姊姊,整齊乾淨多多。

過去我最感難堪的是,許多人認為我放縱、不管孩子。深信這是每位過動兒父母最「痛恨」的誤解。豈不知我學的是教育,腦中隨時琢磨的是:如何管才恰當?才能在鬥智中取勝?才能收到效果?

阿丹五歲左右上超市,看到糖果敞著放,就「理所當然」認為可以隨手抓來吃。告訴他還沒付賬,不可以拿任何東西吃,哪想到下回出了超市,他褲子口袋裡仍然塞了好多張糖果紙。我當時就轉身把他帶回超市,找到經理商量:孩子也許是無心,但要怎樣做才能讓他印象深刻,永遠改過來?

那經理也真有智慧,他帶著阿丹到超市小閣樓上參觀監控閉路電視,之後,又帶著阿丹在超市走一圈,指給他看裝設在天花板等各處隱藏的攝影鏡頭所在。
這之後,阿丹再也沒犯過。

框外的思考

從阿丹身上,我多少看出「過動兒有一套自己詮釋事情的方法」,但總是無法深入領會。直到2002年末,我成立了「家有過動兒」網路聯盟(類似互助團體、資訊中心),有位華裔大四過動兒寫的一段話,才讓我開了眼界。

他說,老師規定「講話之前先舉手」,他小時候的詮釋是:舉了手,就能夠隨心所欲的講話!

打死我我都想不到有人會這樣想,並且還真的這樣做!問阿丹怎麼想?他竟然說:我以前也這樣認為。結果呢?「老師沒讓我再說下去。」

過 動兒能夠輕易就突破思考上的「框框」,這在小時候,處於現行的教育體系,可能會吃大虧,但長大後呢?2005年三月14日的《星期週刊》上有篇文章這樣 說:…富創意性、精力充沛、直覺性強,是過動兒極正面的特色。…突破「框框」的思考模式,常能帶來創新,讓事業極其成功…甚至想出許多科學上「破解」難題 的方法。

文章上也說到:過去認為許多罪犯是過動兒,現在卻發現許多成功的藝術家、企業家、公司執行總裁…,也都是過動兒。

他是我寶貝

會成立「家有過動兒」網路聯盟,實在是因為看見:「過動兒」是「寶貝」,等著我們挖掘。同時也看見:找出孩子長處、並消減短處,是有許多實際可行的辦法。既然已經身為過動兒的父母,何不與「同路人」一起,增強這方面「知」的深廣度,發揮孩子們的潛能。

生命中發生的每件事,都不是出於偶然。我只盼望有一天見到那雙手的主人時,祂說的不是:「我送妳的是個寶貝,妳怎麼糟蹋了?」

(本文原刊於《愛家》雜誌)

Copyright©2008 ADHDinChinese.org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請勿轉載或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