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或不打?

瀟碧
6/16/2008


打或不打?

/瀟碧


高中籃球新生隊最後一場球賽,阿丹長射,投出一記三分球,為他自己的籃球大戰劃下“黑馬休止符”。我這老媽,也在球季結束之際,鬆了一口氣。

一記三分球,當然不能讓他躋身“明日之星”。說老實話,他幾乎當了一季的“板凳球員”。整個球季,輪不到幾次上場;投出的得分球次,一手可數。

就像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我掙扎於“To be or not to be?”成天牽腸掛肚的就是:鼓勵他繼續「打」?還是「不打」?

我曾經在《阿丹習藝記》中,描述他的習泳經過,一路艱苦游來,個中冷暖,父母自知。這次的“籃球大戰”,又把我推向那場惡夢。

細細數來,阿丹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參加社區籃球隊,初中參加校隊。這麼多年下來,初看到大個頭阿丹的人,都認定他是“姚明第二”;我若從實招來,這小子完全沒開竅,鐵定不會有人相信。

猶記得四年級,他第一次參加球隊,手放在褲子口袋晃來走去,才不甩教練說什麼。當時,我真想跳下場代打。

之後,這麼多年,他雖以身處球隊為樂,卻仍不精於此道。
跑,是跑得飛快;球,也抓得挺牢!但,手腳配合的靈活度不夠;
防禦時,一副“謙謙君子”之風,別說搶,連躲都來不及。
怕脚踝磨得痛,練球、賽球時,不願換穿球鞋。
加入球隊,平時卻不練球,家中後院籃球架,好似擺設。
初中校隊,賽球時坐冷板凳,就不足為奇。

到了高中,他又非要加入球隊。
我心想,高中籃球隊這麼容易進嗎?
他若老是坐冷板凳,勉強擠入球隊,對他何益?
是建立信心、亦或打擊信心?
是正面影響、亦或負面影響?

這些都讓我再次思考哈洛偉爾(Edward Hallowell)的觀點:
他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快樂,建立在樂觀、有與別人自在交往的能力、擁有「我能夠做」也「願意去做」的態度…。
從醫二十多年,他發展出一套能夠激發這些特質、並增強特長與潛能的「五步驟計劃」。
這些我曾經在《阿丹習藝記》中提過,這裡只簡述於下:
一個人若在自己“有所歸屬”的環境、人、事物中;
能夠自在發揮自己特長的“玩”;
且樂在其中、渾然忘我的“反覆練習”;
進而“精通、熟練”;就會“被人肯定”!

籃球,真的是阿丹樂在其中、渾然忘我、且能反覆自發練習的“玩”項嗎?
沒錯,他覺得在球隊中有歸屬感,但,不精通、不熟練,當然無法被人肯定。

球季開始前,要經過兩、三個月練球,才會進入正式選拔。
我和阿丹約定,“選拔日”就是決定日,到時要接受可能被淘汰的結果。
那時我的如意算盤是,那日之後他就會死心塌地不再作夢。

哪料…
阿丹居然被選入高中新生籃球隊!
我有“跌破眼鏡”之感,老媽真小看他了!

正式球賽開始,我這“星媽”興致勃勃趕去加油。
哪想到,一場場下來,沒看他下場幾回。
僅有的幾次,也只短短幾分鐘。
怎麼回事?
不給下場,球技怎麼進步?
老是坐冷板凳,當初又何必選上他?

我把這些問題攤在教練面前。
教練說,當初選他,是看他體力不錯,潛力無窮。
但球賽是為了得分,必須派老練的實力派球員先下場贏球。

而我,慢慢也瞧出一些端倪。
他雖然偶爾罰球得分,但缺少最重要的:“我能夠做”、也 “願意去做”的態度與決心。
他坐冷板凳的滋味,不是父母為他感受。教練說:
他必須去打他自己的戰,而不是他的父母為他打他的戰。
(He has to fight his own battle, not his parents to fight the battle for him.)

這一季,高中新生隊可謂“好事多磨”。球員中一半是沒開竅的“新手”,板凳球員不少,加上教練中途辭職。新教練贏球方式,採取的是頻頻換上JV代表隊(Junior Varsity)裡九、十年級球員替打。老媽,早已不是每場必到的啦啦隊也!

板凳球員歸板凳球員,球季結束前,他似乎稍稍學會“打他自己的戰”,回家後也會主動練球。最後一場球賽能丟出長射三分球,實在大有進步!當然囉,離「五步驟計劃」中渾然忘我的“反覆練習”,以及“精通、熟練”似乎還有一大段距離。

問阿丹,明年還參加選拔嗎?他說:還要!!

(2. 18. 2008)

Copyright©2008 ADHDinChinese.org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請勿轉載或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