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分析簡介 (5)

劉仁欽
[Grace Tao]
3/13/2005


「TA理論」雖然有其極限,且不為學院派的心理學者所重視,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人際溝通分析的概念架構確實有不可抹殺的優點-通俗易懂。有人譏笑傳統心理學是「用大家都不懂的話,說大家都懂的事。」一般所謂的「科學心理學」,都是以「理論架構嚴格密緻」見長,它們使用的概念,必須一一給予嚴格的定義;它們陳述的命題,也必須經得起一再的研究印證。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而言,這樣的心理學固能滿足「科學」的要求,不過對於亟需心理學知識,卻未能受傳統心理學訓練的一般人而言,則顯得深奧難懂,難以親近了。
反觀「TA理論」,沒有咬文嚼字的定義術語,沒有拐彎抹角的命題和許\u22810 多枯\u29157 燥無謂的命題,只要受過短期的「人際溝通分析」訓練,便能利用這套技巧來了解自己和別人之間的關係,或許\u-28647 這就是「TA理論」在這求效率的時代中,廣為大眾所歡迎的道理之一吧!
讀完「TA理論」,使我對於自己以及周遭的一些人和事,好像做了一次徹底的反溯與觀察!

註腳
1.交流分析的語言是一種嚴謹的治療工具,因為它利用大家都能瞭解的字眼,分析真正存在的東西-人類生活中真實的經驗,而非精神分析的懺悔與考古。
2.吳靜吉博士在其「心理與生活」一書中,將「P-A-C」延伸為「過去-現在-未來」,p.5~11
3.欲更深入瞭解P-A-C狀態中身體的和語言的線索,可參閱\u-230 :洪志美譯,長橋出版之「人際溝通的分析」一書,第五章第71~73頁,或吳靜吉著「心理與生活」一書,121~126。
4.曖昧溝通請參閱\u-230 :「強者的誕生」p.33~34及「人際溝通的分析」p.95~96之圖表和舉例。
5.有關「心理遊戲」之模式請參:吳靜吉著「心理與生活」(遠流出版社)p.127~135及Eric Berne, M.D.所著「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s & Groups」及「Sex in Human Loving」之p.146~157及p.191~194。
6.「腳本分析」可參閱\u-230 :傑姆斯著,劉寧譯之「強者的誕生」一書,第四章「生活腳本的戲劇」p.75~113。
7.「四種生活態度」可參閱\u-230 :哈禮斯著,洪志美譯之「
人際溝通的分析」一書,第三章「四種生活態度」p.47~62。
8.Harris著,洪志美譯,「人際溝通的分析」,台北:長橋出版社,p.17。
9.「格斯特心理治療法」請參:柯永河著「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第二冊),大洋出版社,p.149~176。
10.Harris認為教條即是「父母」,它告訴我們:「不要思想!不要表現個人!」他相信有兩種不同的宗教經驗存在,在宗教經驗裡,我們將「父母」排除,只留下「兒童」和「成人」。關於P-A-C與宗教之關係,柏恩在其「人際溝通分析」一書中並無完盡之交代,可參閱\u-30094 該書p.212~219。
11.Erikson(1963)之八階段請參:熊祥林著「心理學導論」,一九八O年十月第二版,p.96~97,本校圖書館參考書架有。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1.哈禮斯著,洪志美譯,「人際溝通的分析」,台北:長橋出版社,初版,民66年。
2.傑姆斯著,劉寧譯,「強者的誕生」,台北:遠流出版社,八版,民68年。
3.吳靜吉著,「心理與生活」,台北:遠流出版社,初版
,民68年。
4.吳靜吉著,「OK老板」,台北:遠流出版社,初版,民68年。
5.柯永河著,「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二)」台北:大洋出版社,初版,民67年。
雜誌部份:
1.梁培勇著,「讓小朋友瞭解自己(1~2)」,台北:張老師月刊,第45~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