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特教方法面面觀 (二):PRT, Incidental Teaching, PBS, RDI

瑾心
12/3/2010


singing chen4 - Share on Ovi

Photo by Singing Chen

 

瑾心~自閉症覺醒網站創辦人 (http://www.autismawakening.org/)

一個針對自閉兒個人需要而量身定作的自閉症教學能成功,主要關鍵在於孩子密集高頻率的加入 (engagement) 、並有社交的互動 (interacting) ;因為能加入並有社交互動的孩子,才能持續地進入獨立的學習 (Roger,1999) 。

一般自閉症的孩子都有困難加入他們身處的社交互動,也因此不能像正常的孩子般靠“耳提面命”,自然地吸收做人的道理和活用書本的知識,除非自閉兒能在精心被控制的環境,有系統的使用視覺教材/或剝細教學的觀念 (discrete) ,配合孩子喜歡且有興趣的體材和活動,著重激發孩子自發性的社交行為,和繼續獨立學習的動機。

以下我要分享的4個自閉症特教方法,讓父母觀察到如何帶領孩子加入有大人一對一帶領的小團體活動,幫助建立自閉兒的正面社交經驗,並能逐漸發展融入社交的主動性;最後,父母要懂得掌握/改變環境,幫助我們的孩子願意進入與同儕互動的關係中,且繼續推廣社交行為學習的一般化。

4. 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PRT) 以同儕互動為主軸的反應訓練

當康兒願意自發且能夠適應團體活動的“速度和變化”,我需要逐漸從孩子王的領導角色隱退,由行為治療師取代我成為“大孩子”,帶領康兒能漸漸獨立融入孩子群中,訓練他的主動參與社交,跟隨孩子們已啟動主導的遊戲;我此時也發現操作這個教導的行為治療師,光是懂理論不夠,他/她本身的個性是要能自然地與孩子打成一片,才是使這項特教的方法,在幫助自閉兒有自發社交,和從玩耍中繼續向同儕學習新的遊戲技巧,達到成功的關鍵

PRT 能持續地成功操作,正常同儕玩伴的預備和預先訓練 (trained peers) 也是很重要,混合自閉兒各人的特殊與趣在有結構的遊戲內容,讓孩子教孩子,因為PRT需精心地經營孩子正面的社交經驗,才能有效地提升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意願 (Bryan & Gast,2000) 。

當自閉兒能加入自然無操作的同儕活動中,有PRT訓練的同儕再按系統有計劃的隱退(fading);適時地用圖片作提示可以幫助孩子參與靜態的團體活動,例如在班上坐定且能安靜寫作業 (Gena & Kymissis,2001) 。

5. Incidental Teaching (機會教育)

光看這個特教方法的名字,父母可以揣摩它的理論內容,是讓孩子從早療教室的學習環境,轉移至自然的實景環境,學習功能性和實際性的言語會話。

機會教育的理論實踐者是父母,和每日與自閉兒相處的主要成員 (例如班導師) ;機會教育,也有人翻譯 “隨機教育”,聽起來容易,而且也不需要有特定的專業教人員執行,它的教導主要是沁入在與自閉兒的互動交談中,所以父母要瞭解機會教育的特教方法是適用於有意願聽和明白問號指令、且有基礎口語能力的自閉兒,但機會教育不矯正自閉兒的特殊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機會教育與以同儕互動為主軸的反應訓練 (PRT) 的最大不同處,機會教育專注於有特定的教導目標 (McGee,Krantz,& McClannahan,1985) ;而PRT則專注於能啟動其他相關行為的核心行為,例如自發性、動機形成、和能回應從社交環境來的非語言提示,既使孩子的答覆是不正確,只要他有自發加入社交的企圖 (attempt) ,就給予獎勵 (R.L.Koegel et al., 1999) 。

我用理論例子 (Kuder, 1997) 說明Incidental Teaching (機會教育) :

自閉兒啟動會話(指著蠟筆盒,看著大人說):顏色(colors)。

大人延續會話(集中注意力回應孩子)說:你要什麼?

自閉兒:要顏色 (want color) 。

大人(示範)指令:說,我要顏色 (say, I want colors) 。

自閉兒重覆:我要顏色。

大人(給兒童蠟筆):很好!這是顏色。(蠟筆和大人的讚美,就是孩子主動要求的獎勵)

請點擊看機會教育的實例示範http://www.youtube.com/watch?v=Reg74LRVXFM

親愛的父母,從這個錄影示範,您應能觀察到父親和女兒都有ABA的訓練基礎,並且父母要能在家中自行預備特定教育目標的教材。

6.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BS) (積極的行為支持)

PBS是從ABA (應用行為分析法) 科學基礎所演化出的另一個新的科學方法, PBS改變了心理學家看問題行為的角度、如何評估行為需要、和處理的方式。

但PBS仍沿用ABA原則的功能性行為評估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簡稱FBA) ,藉著與父母會談和直接的前因和結果觀察 (antecedents,behavior,and consequences),(詳細步驟請閱ABA最重要的操作原則: 行為評估) ,從所收集的數值資料,分析評估突顯的問題行為所出現的目的,是為了轉移/逃避工作、人、事件/場所、物體的要求/接觸;或是感官統合的超載/失調;或是為了尋求/得到工作、人、事件/場所、物體的要求/接觸的注意。PBS按照統計演算理清一個能理解的目的、和特定問題行為的環境因素,製定一個各人化的支持計劃,用積極干預的方法防止問題行為再發生,提供適當的替換行為,並要更改別人 (父母、老師等) 回應問題行為和適當行為的方式 (Carr et al., 2002;Iovannone,Dunlap,Huber&Kincaid,2003) 。

理論上,PBS將行為的觀察、辨識和回應的責任放在父母和老師/學校身上。父母和老師要找出可能觸發問題行為的背景因素,干預措施 (支持計劃) 應是全面集中在執行前因的控制操縱,並教導替換行為以能相對的完全消除問題行為;而獎勵方法 (Reinforcement techniques) 是PBS的中心內容 (Wilson & Wilder,2001; Mueller,Wilczynski,&Moor,2001;O’Neill&Sweetland-Baker,2001) 。

  • PBS的運用實例

我第一次接觸到PBS (積極的行為方法)策略,是讀到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Volume 4,Number 1,Winter 2002,pages 4-16,20) ,由Carr,Dunlap,Horner,Koegal,Turnbull,Sailor,Anderson,Albin,Koegel & Fox等10位,致力研究 PBS理論15年以上的專家學者合出的論文學報;欲讀英文原版請點擊: http://www.beachcenter.org/Research/FullArticles/PDF/PBS16_PBS%20Evolution.pdf

此篇論文特別指出PBS的9項決定性特點,我謹以自己運用文中內容的 PBS原則,為康兒在數年的成長生活所作的主要決定,與您實際地分享什麼是我所實踐的PBS (積極的行為方法) 策略。

1) 全面的生活方式改變和調整生活品質 (Comprehensive Lifestyle Change and Quality of Life)

為了長年抗戰預備康兒能適應並加入學校生活,我在他3歲時,考慮到他的學校生活品質,而實施"全面的生活方式改變",就是將我們家的 ABA教室完全模仿幼稚園教室的陳設擺置;我的目的是要重新組合環境,以提高我兒子將來能納入幼稚園環境的調適能力,所以這個房間充滿了教室的功能,例如大型的牆上月曆、白色黑板、故事時間的圓形字母地毯、放小書包/外套的小櫃子、有抽屜的小書桌、工作視覺表等,使他在家能置身於教室的模擬環境。

2) 一生致用的遠景 (Lifespan Perspective)

鼓勵康兒學鋼琴,是我們用一生致用的角度來充實的他的生命。剛開始,我是藉著練鋼琴幫助加強他的注意力;感謝上帝!我們有一個讓康兒著迷的鋼琴老師,使他愛上彈琴取悅美麗的女老師,我就藉著進昇的樂譜讓他練習眼手配合;康兒的小肌肉的運動技能 (手指力) 是遠遠落後正常兒童的發展,練鋼琴也能提高他小肌肉控制的運動技能正常化。

從一生致用的遠景來看,彈鋼琴是一個很好的嗜好和娛樂,也可以成為社交環境的橋樑;最重要的是,這也是一個調劑情緒、和讓康兒釋放壓力的管道。

3) 生活環境的妥當性(Ecological Validity)

我們幫助康兒參與且適應教會的兒童主日學校,因為兒童主日學是一個真正的兒童社交場所,康兒可以在自然的環境中學習與同儕相處;進一步來說,再從一生致用的角度看,每周固定的教會生活,能給康兒一個正面且熟悉的社交經驗。

4) 利益相關人的參與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康兒的在家學習ABA教學,我先生和我是實際的ABA教育控制者。即使當時我沒有紮實豐富的ABA訓練,但我們知道父母要參與,甚至要針對孩子的發展成熟度指導ABA內容的調整。畢竟父母是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一天24小時的觀察,並且天天與老師、語言治療師和肢體復健師會談孩子的學習進展;我們也是認可ABA教學目標是否適合康兒行為發展的確定者;我們也評估是否ABA的教學內容符合康兒的實際需要 (例如體育活動) ;我們也是明確肯定學習果效的決定者,並注意到他是否能概括他學會的目標,貫通應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5) 社交的確實性 (Social Validity)

我們也有計劃地為康兒在日常環境,創立了固定的社交活動機會,例如我們教會的團契小組,從其中我們也獲得朋友長期忠實的支持;同時從固定朋友的角度觀察和評語,我們作父母的也能夠確定康兒行為目標的有效、和執行ABA教學內容的進展。

6) 改變系統與多方面的干預介入 (Systems Change and Multicomponent Interventions)

在美國,社福制度再好卻是死的,需要靠父母極力藉著溝通或法律途徑爭取資源和經費;我們為了不浪費精力與公立學校死板的和分層的行政架構周旋爛纏,所以將康兒放在一所私立的基督教學校,私立學校能直接與父母商議和配合康兒的ABA目標,而且一般私立學校是小班制,康兒能得到較多的注意力,老師非常願意與家長一起合作,我們也另聘 “陪讀” 家教幫助老師,家教也收集記錄康兒的在校行為,並隨時向我們報告康兒的突顯行為,能積動性的調整ABA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7) 預防的強調重視 (Emphasis on Prevention)

我們非常重視"機會教育"(incidental teaching) 的操練,我認為機會教會是父母可以在問題行為未發生前,針對特定的行為目標,有系統性的重覆強調、給予教導,例如在自然的環境中,我們看到有一個發脾氣哭鬧的孩子,我會教康兒語言的力量,並鼓勵他啟動語言的溝通,避免用問題行為逃避要求或引起人的注意。

8) 科學做法的靈活性 (Flexibility with Respect to Scientific Practices)

除了對孩子的行為直接觀察外,如果我們注意一種行為模式發生,我會經常詢問康兒的老師/或教室的助教他們的意見、和關於此行為的觀察;有時我們甚至和康兒的同學談談,以便收集康兒正/負面社交行為的資訊。即使這些都不是硬體可分析的資料和數字,但旁觀卻又直接與康兒有社交互動的人,可以提供深入的行為評估,並協助調整行為干預的教育目標。

9) 多元理論的角度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BS像大什錦融合許多不同理論的觀點。但實際上,一個全面的 ABA教學也是應該如此;待康兒的ABA行為干預教育穩定以後,我們把幾個重要從社交/遊戲技巧觀點來矯正行為的策略,與他的ABA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例如關係發展干預法(RDI)和社交故事 (Social Story) 。

例如我們用RDI的方法,教康兒什麼是預測 (prediction) ,漫畫中的泡泡思想 (bubble thoughts) ,並運用有結構設計的遊戲,幫助他體驗 “你想什麼? 和其他人在想些什麼?” 的抽象觀念【詳文請參考RDI遊戲 (1)RDI遊戲 (2) 】;並結合社交故事 (Social Story) 的閱讀,教導康兒瞭解什麼是肢體語言 (body langua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