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兒的行為問題

瑾心
5/25/2007


行為問題

 

 

常見的行為功能失常現象, 歸於下列15:

 

1. 很不尋常的好動精力:

這樣的孩子經常在動, 且臉上也會有短暫且神經性 的抽動; 不論在玩或作功課都漫無目標, 且在位子上坐不定; 他的情緒落差很大, 極容易感到興奮, 也極輕易地暴怒.

 

2. 低落的活動體力:

這樣的孩子行動緩慢, 且常感暈眩和脆弱, 對什麼事都沒有興趣.

 

3. 極易衝動 (Impulsivity).

當這樣的孩子一開始參與活動, 就很難自我控制且無法停止正在行動的肢體, 例如他倒果汁在杯, 直到果汁已溢出杯外, 卻不知道要立即停止; 或在擠牙膏或白膠, 當手一開始用力擠就無法停下來, 直到瓶內的牙膏或白膠全被擠出; 步時看到人或樹, 也無法調整身體方向避免衝撞, 仍直奔上去.   

 

4. 注意力極易分散 (Distractibility).

這樣的孩子連在他所喜歡的活動中, 也無法集中他的注意力; 他可以被任何事吸引, 除了他手上必需要完成的工作; 他的行為現象是缺乏整理和組織的架構, 且記性不佳.

 

5. 行為問題是由於孩子肌肉的配合 (muscle tone) 和運動的肢體調和 (motor coordination).

整體上孩子的肌肉架構是極端的, 或是拉緊的 (tense), 或是鬆弛的 (loose and floppy).  所以他會顯得行動笨拙和粗糙.  常常會發生意外事件.

 

6. 腦部無法有效的做全身肌肉的計劃控制 (motor planning).

面對一個動作的完成, 腦部需先能構思 (conceive), 整理 (organize) 先後順序的步驟 (sequence), 然後才由身體執行一個有功能的合成動作, 例如手腳如何協調且能使身體平衡來走階梯; 在走動或跑步時, 碰到障礙物身體的反應; 在騎腳踏車時, 全身肌肉的配合; 脫或穿衣服的動作次序; 上下車時, 肌肉的反應和計劃.  當孩子的腦部無法有效的指揮做出一個多步驟的動作, 他在大小肌肉的發展和功能上, 都很顯著的比同齡孩子落後許多. 例如有節拍性的拍手或單腳跳, 在這種行為功能失常的孩子而言, 會是非常困難的動作.

 

7. 當孩子到了4歲時, 仍沒有明確的傾向使用右手或左手;

他可以固定地用左手寫字和吃飯, 但用右手來畫圖, 或兩隻手都可以使用剪刀.

 

8. 手眼的運用和配合 (eye-hand coordination) 很拙劣.  所以孩子的美術和勞作會差強人意; 他也不享受在堆積木中有的想像樂趣; 他不懂得地如何完成拼圖; 有困難學習打結; 寫出來的字也有困難均勻地排列在一起.

 

9. 排斥新環境. 

孩子總是拒絕出門, 不願認識新朋友, 也不想嘗試新的遊戲和玩具, 或吃新奇的食物. 而且他們會亳無原因的表現慌恐.

 

10. 有困難調整適應度從一個環境轉換 (transitions) 到另一個環境.

孩子會表現固執且不合作, 當父母要求他趕快洗澡來吃飯; 或是因時間不, 要求孩子收拾未盡性的遊戲去作功課; 或是突發事件需要改變孩子的固定作息, 都會引發他的情緒爆炸.  他很難明白何謂事與願違的彈性.

 

11. 很深的挫敗感.

從他的累積經驗中孩子體會到, 許多對同齡孩子輕而易舉能做的事情或動作, 對他而言卻是極重的挑戰, 所以孩子輕言放棄不肯嚐試新的活動; 但對他已經開始的作業或競賽, 他會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若作品和表現未達到他的期待, 他無法遏止怒潮.

 

12. 缺乏自我節制 (self-regulation) 的紀律.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很難自我平撫情緒, 當孩子被提醒控制情緒時, 他有極度的困難幫助自己平靜下來.

 

13. 學術知識上學習的問題.

他不是智弱, 但學習的方法與同齡孩子不一樣, 所以在大教室與其他學童一起學習的果效差強人意. 自閉兒尤其需要有一對一的行為調整方法來引導他學習, 我會在教育的單元中, 來分享在美國的自閉兒如何克服學習障礙, 是極有果效的ABA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4. 社交問題.

在感官神精失調的情況下, 自閉兒很難與人相處或共處. 他必須維護自我的安全空間, 所以無法在相互接納和分享空間的人際關係中結交新友. 

 

15. 情緒問題.

對四周的人物環境很敏感,不能承受壓力且情緒失控;在處理自身的反應時, 表現無法接受彈性的妥協和環境的突變.有不合常理的情緒激動. 他會用負面的吵鬧哭喊方式來尋求需要的滿足或父母的注意力; 較大的孩子會用消極的字語來加重自己的弱勢; 他會說自己是瘋子、是錯誤、是笨蛋、是失敗者, 感官神精的失調造就了極深的自卑感.

 

但讀者需要注意到, 感官神精失調會有行為功能的問題, 但有行為問題的孩子並非一定有感官神精失調的問題! 仔細的觀察和診斷才能幫助父母和孩子對感官神精失調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