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所有天下父母心∼正視語言遲緩的根部問題

瑾心
7/31/2009


 

回應天下父母心的問號, 正視孩子行為和語言問題的根源:

 他總是不能安定坐好, 怎麼辦?

我兒是自閉兼過動, 指令他都懂, 但語言仍停留在仿說, 怎麼辦?

 

如果您家有個自閉兒,您或許聽過一個名稱:【感官知覺的整合化 (sensory integration)【感官處理失調(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那是因為許多自閉症者有困難處理他們的感官接觸。 他們或許對視覺,觸覺和聽覺的訊息輸入,有極端強烈或無知覺的反應,使他們無法參加典型的日常社交活動。

有些非常聰慧和有特殊才華的亞斯柏症狀者,因為對聲音、光或者環境質感的接觸反應太遽烈,也無法去看電影,觀賞音樂會,或者參與應酬活動。

認識感官處理失調(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感官的調合,也是孩子學習和整合知識的基礎。

什麼是感官處理(sensory processing) ?

感官處理是我們藉著觸覺、肌肉互動、嗅覺、味覺、視覺和聽覺的能力,整合組織和解釋所吸收的信息,使我們能有一個合理且有意義的反應。對多數人而言,這個感官處理的過程是自動自發的; 我們聽見某人對我們說話,我們的腦子會接受談話內容,再整理講話聲音的口氣,並做出適當地反應。

然而有【感官處理失調】的孩子(SPD),沒有和一般人相似的感官作用的體驗。【感官處理失調】影響他們的腦子解釋外在環境所輸入的信息,也影響他們的情緒和肢體互動怎麼反應外界的知覺刺激;例如有些孩子的感官神經特別敏感的,他們身體所承受的知覺刺激好像經常被砲擊轟炸般,他們也許會避免被接觸,以設法使這種感官衝擊減到最低,也或許只能接觸特定的衣服質料以避免感官超載。

但有些孩子則是貪求感官的知覺刺激;他們會藉著參與極端強烈的活動、大聲演奏音樂、或者精力好動不能自控地尋找刺激。 他們有時不注意痛的感覺,或是對身處的環境是太熱或太冷沒感覺,並且也許需要頻繁的活動;而有些孩子則是夾處在強烈的知覺感受刺激和不足的錯綜麻煩區。


 

1. 早期感官整合化失常的現象:

最早的警訊是在,大肌肉和小肌肉的技巧操作發育期。在介紹孩子較複雜的肢體互動行為,他們在大小肌肉搭配中顯出有困難;例如攀登溜滑梯的梯子或穿越立方體的盪杆架。 對使用湯匙叉子也有困難,並且根本不能操作例如按鈕扣和拉拉鏈的動作。

然而,有些孩子卻顯出早熟的運動技巧;他們到處攀爬,但不會評斷明顯的危險性。 他們也可以在2歲時就知道如何操作錄影機或電腦;這些孩子在某些認知發展範圍也許勝過一般孩子,但在其他的認知成長步調卻延緩呆滯 (例如語言)。

父母觀察到孩子也許對觸覺的刺激特別敏感或遲鈍。 有些孩子因為對一點輕微的接觸,即有感官的強烈反應,在每天的自我照料上,就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挑戰; 他們必須面對剪頭髮或洗頭髮所導致的痛苦,這些孩子一樣會跌倒、刮傷膝蓋,但貼上繃帶的觸覺痛苦遠比皮膚傷口的疼痛更厲害。

有些孩子也許在某些觸覺部位尋求沈重的壓力接觸;有些孩子怕接觸粘黏性或冷濕的材料,一旦碰到這種材質(例如手漆畫 “finger paints”) ,他們會要求立刻清洗手;有些孩子也許尋求旋轉的速度感,會特別熱衷許多強烈的轉動,跳躍或者反覆地跑來跑去。

有些孩子很恐懼動覺(movement),每當他們的平衡感被威脅時,他們會緊貼著父母,也有些孩子呈現不同的兩個極端的視覺系統反應,像是視覺刺激會強勢地淹沒他們;相反地,有些孩子卻被某些視覺刺激迷住,例如盯著轉動的物體 (例如風扇) ,或是垂掛的吊鐘; 有些孩子則有非常先進的視覺記憶,例如能過目不忘學會只玩過一次的複雜拚圖(puzzles)。

他們會依靠一個優越的視覺系統,來補足微弱的聽覺系統需要; 聽覺系統也許會表現出混雜的反應性。通常,父母第一個會報告的癥兆是,在他背後叫孩子的名字,他好像完全聽不到;但當他喜愛的錄影節目在三層樓遠的距離播出,孩子能馬上聽見跑過去。我們很難相信,這種選擇性的反應並不是真正地在孩子的控制之下;然而另一種共同的聽覺敏感症狀是, 某些機器的聲音例如吸塵器或攪拌器也許會非常困擾一個孩子,而對另一個孩子而言,他卻熱衷地淫浸在這些聲音中,巴不得將他的耳朵貼在吸塵器上。

聽覺刺激和感官知覺的整合化的技術教導,能幫助有感官整理失常的孩子(SPD)。若這些孩子的感官知覺系統能從警戒狀態調控到鎮靜,我們就能幫助他們學習了;因為孩子能不再全力對抗因知覺所產生的嚴重刺激,就能感到輕鬆和有效地加入他們的周遭環境。 多數孩子若有感官知覺的整合化失調,在完成同樣工作的注意力集中上,要比他們同齡的孩子艱苦;若父母能在感官整合化的技術教導下,讓孩子能安心經歷環境的知覺挑戰,理解的認知會變得更加容易,孩子的自我意識也會提高, 他們的身體現在能跟的上他們腦子所體會的概念化事情。

2. 第二階段的警訊是發生在【觀念圖形化的形成】的發展期(The formation of Perceptual Schema):

這是更進一步的認知整合,孩子能執行更加複雜的身體互動功能;首先會發展的是手眼協調 (Eye-Hand coordination) ,和大小肌肉、口腔肌肉、視覺肌肉的控制;孩子從自我中心的認知控制進入到動作的學習,很快地,爬行、走路、甚至開始跑,都是孩子自發主動的,這個成長階段是全球普遍一致的,但是接球和投擲球則是需要被教才會;如同被餵食時,嬰孩會有一個吸吮的反應,但能用杯子喝水也是需要被教才有的技巧。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嬰孩是藉著經驗學習到關係,例如美國嬰孩藉著聽覺和視覺的觀察,能知道叫 “達達(dada)” 是要爸爸;而在法國的嬰孩,則是叫 “杷杷(papa)” 要爸爸。知覺基模(Perceptual Schema) 是經由一段難以置信的感官動作發展期而訓練成的,嬰兒藉著累積的經驗學會因果的關係;他們在「從上面爬過去」與「從下面鑽過去」的時候,學會了上面與下面的觀念。他們逐漸地運用這個觀念在身處的環境,例如:盤子在桌子上、球在桌子下、更可以進一步了解在什麼之前、在旁邊和在後面等。數學的概念也是從大小肌肉的運動期開始發展,例如什麼比較多、比較少(more and less) 的概念;一部分(part of) 、如何分配(除法) 、更多(加法)等,藉著身體所經歷的現象,孩子從經驗的回饋中學習智慧

隨著對空間認知的發展,我們學會辨別在 b和 d 二點之間的區別;我們學習鑒別 ba (把) 和da(達) 的聲音;我們學會識別前景人物和背景 (foreground figure and the background) 的關係;我們學會察覺人與人間的談話和背景噪聲之間的區分;所有這些的學習都在一個自然的過程中按步就班完成,讓腦能預備進入學習更抽象的觀念。

腦的學習能力大小在乎感官知覺的整合

腦的學習能力應是一個自然的功能,而不是智商或智能的代表;當一個孩子有學習障礙,是由於感官的知覺綜合化有障礙,這和孩子是不是聰明毫不相干。

一個孩子的潛力遠遠超過他所能展示出來的。抽象的思維或是將想法概念化,在學術的學習上實在是太重要了; 我們需要解釋一下我們將感官得到的資訊加以分類與連繫的能力,如何直接影響我們是否有能力構建出有意義的觀念,這些至終會提升我們學習的能力! 我們的感官讓我們領悟紅色、圓形、硬的,然後開啟對蘋果定義的概念。 這個認知基礎使我們識別蘋果的圖樣, 我們才可以學習字彙(標誌)A.P.P.L.E(蘋果) 是指紅色、圓形、硬的食物;曰後我們會體會更加抽象的意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你是我眼中的瞳人」。

我們的感官動作經驗提供了從接球、接電話的基礎,一直到了解抽象的接下老闆丟下的爛攤子(catching the ball after the boss has dropped it)的概念;這些例證清楚地表達一個領悟抽象的推理能力基礎,是在於良好的感官知覺的整合,(詳文閱認知成長的里程碑);同樣地,注意力是否能集中,則極為仰賴過濾不相關的刺激的能力,並且我們是否有整理思緒和行動的能力,也是非常依靠動作的規劃(motor planning ) 。

現在我們能了解為什麼有感官處理失調的孩子(SPD) 會認為自己很笨,這是由於暗藏的感官知覺障礙,使他們要比同齡的孩子更加艱苦地走上學習之路。

【感官處理失調】的代價使孩子有困難認識自己身體內的感覺,進而他們的身體跟不上他們的頭腦;對於幼兒來講,最典型的類型是語言發展的失常,他們通常會有感官知覺失調的背景;對幼稚園的年齡孩童而言,他們無法適應環境,也不能加入團體活動,更不會聽從指令;他們跟其他孩子的相處有困難;通常在小學二年級或三年級的年齡,他們的小肌肉或大肌肉的技巧發展會明顯比同儕遲緩, (詳文閱運動技巧的里程碑) 。

當孩子要開始學習更加抽象的觀念時,他們所面對的挫折感越大。他們有困難閱讀、有困難將字寫好;到了中學,他們會忘記作業,他們不記得上什麼課要帶什麼書;老師交代的家庭作業也成了痛苦的問題,他們有困難整理思維寫心得報告;原本孩子表現很好的課題也越來越困難;到了高中,這些孩子變得怏怏不樂、情緒不定。

起初能靠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艱苦學習也受到挫折,他們開始放棄了。例如他們的幾何算術很強,但到了抽象的代數和微積分,就無法應付了;同樣地,他們的自然科學表現很好,但一進入物理的觀念就不知所措了。

所以天下父母心在於認識孩子的隱藏障礙,我們不應該僅自限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只在乎用語言治療或行為治療來修復孩子, 而忽略了整体的兒童生理的發展次序.

根基不穩, 再怎麼整修其上的房子, 終會倒塌; 這也是天下父母心影音系列的主要訊息, 按照孩子的身心發展結構, 來觀察自閉兒為何會有行為失常的外在表現? 他的身体內發生了什麼挫折?

 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 當一般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的探索心, 為什麼自閉兒卻忙碌於自我的掙扎和迷朦的無覺中, 我們要能認識孩子的需要,要走進他的自閉世界裡引領他出來. 。

文章內容參閱: http://autism.about.com By Lisa Jo Rudy Updated: October 07, 2008 and book of “Autism, Tomatis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by Valerie Dej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