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沒做好不要否定自我 出了差錯放棄完美主義 樂觀心態可以培育
4/22/2019


事沒做好不要否定自我 出了差錯放棄完美主義 樂觀心態可以培育

樂觀是人們普遍認同並極力追求的處世態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不朽詩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達出作者面對困境時樂觀堅強的態度,也成為激勵無數人勇於直面慘澹人生的座右銘。

  從心理進化的角度看,悲觀容易使人看到事情的消極面、有風險的一面,一定程度上能幫助人們做出更理性安全的判斷,合乎人類自我保存與繁衍的需要,但同時削弱了我們冒險與享受生活的動力。而樂觀在擺脫抑鬱、提高成就以及改善健康狀況等方面具有獨特功能。

  都說要積極一點,變得積極卻不容易。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證實,樂觀可以通過後天訓練獲得,並提出“習得性樂觀”的概念。他通過大量研究發現,“解釋風格”——人們對某件事為什麼會這樣發生的習慣性歸因方式,是悲觀或樂觀人格特點形成的關鍵點。樂觀者對好事情傾向做持久的、普遍的和個人的歸因,而對壞事情作短暫的、具體的和外在的歸因,悲觀者則相反。比如,有的老年人遭受電信詐騙後,歸結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上當受騙都是自己的錯,且認為這會對今後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難以承受的影響,這就是典型的悲觀解釋風格,導致當事人自怨自艾,甚至不敢告訴家人真相。另一些老年人即使遭遇同樣厄運,他們主要把不好的結果歸結為騙子太壞,自己這次太大意,意識到今後要小心提防,儘量避免接觸相應人群與情境,此類解釋風格不過分自我貶低,可以有效保護當事人恢復正常生活狀態。

  通過刻意的自我練習,在失利情境中學習運用非消極解釋風格是養成樂觀品質的重要途徑。首先,細心捕捉自己在情緒低落時腦海中跳出的自動化思維,這些想法觀念往往涉及低自我評價,是負面情緒的來源,及時記錄下來。其次,針對具體的負面思維條目進行自我辯論,著重實現三個轉向:1.從對自己完美主義的要求,轉向允許自己有出錯與紕漏;2.從一事沒做好就對自己下負面定論,轉向就事論事不輕易進行自我否定;3.從一遇到不好事情就出現天要塌下來的糟糕至極思維模式,轉向嘗試從逆境中尋找迴旋餘地與新的可能性。最後,對不如意的結果進行重新合理歸因,可以具體歸結為自己本次努力不足、準備不充分、方法不恰當以及最近情緒狀態不佳等暫時性以及可控性的因素,而非能力、命運等永久性難以控制因素。

  塞利格曼還認為,現代社會自我意識膨脹,也是導致悲觀乃至抑鬱的重要原因。個人主義興盛,一些人從積極關注自我滑向完全自我中心,目光向內,目中無人,一切以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為價值評判標準,脫離現實,若頻繁受挫就會導致無助感不斷累積,對人對己都充斥著不滿與抱怨。所以,不宜將自我看得過重,適當將注意力投放到自然、他人與社會中去:多親近大自然,感受生命原始的力量與多樣性;適當參與集體事務與公益志願等活動,體驗助人的樂趣與存在價值,也有益於豐富自身認知資源,增強正向情緒調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