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得動培養鍛煉興趣 口味重調整飲食結構 退休是健康修行的開始
7/15/2020


懶得動培養鍛煉興趣 口味重調整飲食結構 退休是健康修行的開始

  生活中,不少人愛念叨“趕緊退休就好了”,幻想著退休後開始“新的人生”。可現實是,很多人退休後往往過了新鮮期就陷入怠惰。與衰老相伴的身體不適、精力不濟等成了一些人怠惰的理由。

  中國心理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理事王一牛表示,常言道,人生是一場修行:少年時,我們克服懶惰,努力讀書,以掌握生存技能;青年時,我們進入社會,奮力打拼,要處理大大小小的困難;中年時,我們上有老下有小,為人子女和父母,咬牙也要撐起一個家;終於熬到退休了,以為可以好好休息,卻發現身體可能出了問題、日子乏味了無樂趣。殊不知,退休是另一場“修行”的開始,與此前人生階段不同的是,“修行”重點是維護身體的健康、追尋內心的喜樂。過往的成功也好,榮譽也罷,是取悅他人的,只有強壯的身心才能供老年的自己享用。退休後的“修行”可以從以下幾件小事做起。

  懶得動,培養鍛煉興趣。年輕時工作節奏快,熬夜加班難避免,缺乏鍛煉讓很多人大腹便便。退休後,很多人更懶得動了,時間長了,肥胖、“三高”等慢性病都找上門來。運動不僅能幫老人減肥,還可加強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延緩骨質疏鬆,控制血糖,增添活力。有的老人體力較差,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可先從柔緩的太極拳、散步開始,體力提升後再加入力量訓練。此外,建議多出去走走,旅行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方式,爬爬山、看看海不僅身體得到了鍛煉,精神也更愉悅。

  口味重,調整飲食結構。退休前,時間緊,很多人即使想規劃健康飲食也沒時間,再加上經常出外應酬,飯店裡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給身體帶來很大負擔。退休後自己在家做飯,建議在三餐定時定量的基礎上,將動物性食物、食用油和食鹽限制在合理範圍內,每天食用40~75克瘦肉、25~30克食用油,少於5克的鹽,還要注意粗細糧搭配,多吃各種豆類,雞蛋、乳製品和新鮮果蔬不可少。有的老人愛吃肉菜,肉菜做得往往比較“厚味”,無形中油鹽糖的攝入就超標了;而新鮮蔬菜在烹飪時相對清淡,因此老人調整飲食結構,保證每日“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利於做到膳食平衡。烹飪時儘量選擇蒸煮等低溫方式,多用酸味、天然調料(如花椒)替代鹹味。

  沒特長,現學還來得及。很多人都希望培養特長,但退休前往往沒有時間和精力。掌握幾項特長,有助於老人身心健康,排遣時間,還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美國《心理學家案頭參考書》刊登研究發現,善於利用特長、不斷創新的老人,更有幸福感。需提醒的是,老人培養特長,不必互相攀比,選擇一個可以放鬆身心、陶冶情操的愛好就好。

  手腳笨,學著做點家務。很多男士退休前不做家務,退休後待在家裡如果還是什麼都不幹,很容易產生家庭矛盾。退休後,不妨學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僅利於家庭和諧,還能增強自理能力。有研究表明,幹家務能起到和運動相當的效果,可讓老人保持步速,延長預期壽命,心情更舒暢。但做家務時謹記安全第一,不要登高,注意防滑,不可逞強。

  睡眠差,改變不良習慣。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人都會遇到睡眠問題,睡不著覺或早醒的苦,只有經歷的人才深刻瞭解。要提高睡眠品質,老人需改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睡前不要靠在床上玩手機,不僅易造成頭腦興奮、難以入眠,且有損眼睛和頸椎;夜晚不宜喝茶或咖啡;睡前不要思考煩心事,儘量做到心緒平和。當身體出現不適時及時排查,不要疑神疑鬼。人到老年要學會和疾病“握手言和”,心態放鬆才能更好應對。

  孤獨感,和年輕人交朋友。大多數人的社交圈都因退休突然變小,加之兒女大多忙碌,陪伴時間往往不夠,因此退休老人容易孤獨憂鬱。面對孤獨,老人要明白這其實是一種人生常態,同時可學著去適應、化解它。建議多和年輕人交朋友,年輕人的蓬勃朝氣和新鮮見識能給老人帶來活力和快樂,推遲心理上的滑坡。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患有慢病的老人若能結交親密友人,壽命可延長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