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生命的傷痛時刻
4/5/2011


作者 客旅貞吟

神存在嗎?祂在那裡?人受苦時,神關懷嗎?

    討論這些題目的書不少,但以小說形式表達,而又寓意深入的,我覺得《小屋》(The Shack) 可算是上乘之作之一。這本書出版後,很快成為暢銷書。

    亞馬遜網站的讀者反應褒遠多於貶,買了一本,一讀,就放不下手。一本由一個不知名的作者寫的,主題並非新意的小說,為什麼會吸引那麼多人閱讀?而故事內容也不是創新的﹕一個父親帶了三個年紀較小的孩子去露營,最小的女兒被誘拐失蹤,最後被證實已死。傷心的父親無法饒恕自己的疏忽,也怨懟神的漠不關心,他一直孤單的承負這個重擔。三年半之後他收到一封短柬,促使他重訪發 現女兒遺物的破舊小屋,在那裡,他會晤了三一真神的化身,度過一個身心靈極受震盪的週末。

    作者說他的這本小說原是寫給自己的六個孩子讀的,想讓他們明白神深長擴高的愛。作者本人的父母是宣教士,他小時在新幾內亞度過,在那裡曾受到慘痛的性虐待 ﹔結婚以後,有過婚外情。為了整頓自己的生命,他必須鼓起勇氣面對小時那難堪的傷痛,以及對神鬱積的憤怒。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重新得回妻子的接納和家人的 信任。他在過程中,切身認識那位揹負他重擔的主,也是深愛他,醫治他的神。那些心得後來就化成小說裡引入深省的敘述。

「我可以了解耶穌捨命的愛,可是父神呢?祂可以阻止這悲劇的發生。。。祂是用此來懲罰我,因為我曾傷害我父親?」

「神是你所認為的那樣嗎?」
「但是祂沒有阻止!」

「祂是沒有!神是沒有阻止許多事情的發生,那許多讓祂痛苦的事!。。。你要求生活獨立自主權,然後你卻氣惱那位因著愛你,而讓你得到所求的神對此沒有介入?」

「但是,整個事件真的很痛苦!」
「你可否願意放下自主權,放棄作個判決者,在你的痛苦裡去擁抱祂的愛,而不是把祂推開,自以為是的認為宇宙該怎麼運轉……」

    類似這樣撼人心弦的敘述在書裡多處出現。雖然有一些神學院的學究們對於作者的書寫很有異議,認為三一神的形象不合教義。但作者其實無意要對「苦難」這個題目作神學思辯,也沒有要強調三一真神應該以什麼方式顯現。而且這是一本小說,給予讀者極大的想像空間。

    再者,這也不是一本類似聖經約伯記的書,因為約伯雖受苦,但他沒有離棄神,而是要神對他的苦難有個解釋。《小屋》的主角卻是在受苦時,選擇遠離神﹔至終是神主動來找他。其主旨要凸顯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傷痛的時刻,但孤單的承受痛苦卻不是神的意思。為了不讓這些經歷把我們圈囿在孤寂恐懼裡,反而能幫助生命在傷痛下的人們朝神要我們成長的方向前進,唯有在困惑的過程中,願意勇敢坦白的與神對話,實際體驗神那堅而不鍥的愛,因為祂不是隱藏不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