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了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5/26/2018



樊美筠
感恩不僅是一種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按照《壽命是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作者的說法,一個人在有恩的地方看不到恩,這種人是下下等人。他在該死的地方一定死,該活的地方活不了。一個人在有恩的地方能看見恩,這種人是中等人,但在現在社會已經很難得了。這種人在該活的地方才能活,在該死的地方就會死。一個人在沒有恩的地方能看見恩,這種人是上上等人。這種人在該活的地方能活,在該死的地方死不了。
生爲人,我們當然首先要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首先是家人,其次是那些永遠站在自己身後的朋友,還有那些在風雨中同舟共濟的師長與同道們,那些爲自己提供一箪食一瓢飲的人,那些在困境中給予自己一次援手、哪怕是一個笑容、一句暖語的人。此外,對那些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與創造美的人,我們也都應該心存一份深深的謝意與敬意。
那麽,我們是否也應感恩那些人生的挫折與苦難,甚至敵人、惡人與小人呢?感恩他們,不是寬恕他們,不是認可他們的惡行與小人之心,不是否認正義與道德底線的存在,而是因爲他們的存在,才能湊齊人生的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才能體會到月有陰晴圓缺,宇宙並非總是豔陽天。才能驚覺原來自己還可以成爲打不死的小強,自己可以有如此多的潛能。如此善與惡、美與醜之間的強烈對比,方覺美善之可貴、人間有正道,山重水複後,終將柳暗花明。懷特海多年前即看重“對比”,認爲對比即最高的美,可見其悠悠深意。
懷特海的有機哲學認爲,萬物由“動在”所構成,意思是世間任何真實的存在一定是在過程中的存在,一定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任何真實的存在又一定是處于關系之中的,是由關系所構成的,在這個意義上,所有“動在”又都是“互在”,是諸多關系中互相成全的存在。由于這些存在每一個都自有其固有的內在價值,是不可被複制與取代的,因而又是“特在"。可見,在“動在”的層面,在“互在”的網絡上,我們出生,並成爲如今這般鮮活的“特在”,何其幸也!所以,我們的感恩,不僅要在宏觀的層面進行,更應在微觀如“動在”這樣的層面進行。
如此,即使所謂的“無機物”如一塊石頭也值得我們感恩。從過程哲學的視角看,宇宙是一片情感的海洋,萬事萬物在“動在”的層面,莫不是有機有情有義的存在,正如加州整合學院(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的Brian Swimme教授說:“the stars are our ancestors.” “out of them everything come forth. Stars are dynamicentities, they are born, they develop, they even die.” (“諸星是我們的祖先。自諸星,萬物有始。諸星是動態的實在,它們出生、發展,甚至死亡。”)(Brian教授爲艾美獎/Emmy Awards獲獎影片《宇宙之旅》/Journeyof the Universe的主持)
   既然如此,感恩一塊石頭,象唐朝宰相牛僧儒那樣“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聖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就在情理之中了,不是嗎?
常聽人們說“天人合一”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境界。其實,感恩萬物給了你一個體驗天人合一的絕好機會。在你感恩的當下,你已然進入了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