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老子(道德經)》與《聖經》漫談

朱易
1/23/2007


 
魯迅說過,認識道教是認識中國文化之大柢。占中國人口百分之七、八十的農民長期受道教的影響,中醫理論也深受道教的影響,據臺灣內政部在1996年公布的臺灣宗教寺廟教堂比例,道教及民間信仰佔了71.5%。基督徒的比例要突破30%,勢必要與這些道教的信徒進行對話。

道教自始便以《老子道德經》和《庄子》二書為聖典,但是絕大多數信徒并不了解這兩本書。其實道教并不是源于道家的哲學,而是源于秦漢時的神仙傳說。道教和道家的內涵很不相同。兩者在人生哲學上有天壤之別。道家只不過被道教借用而已。
基督徒閱讀《老子》,除了有常人都有對老子哲理的驚嘆外,更有一份常人沒有的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在老子中的許多話語與聖經的經文有驚人的形似,甚至有幾分神似。我將這些話語作一對比。或許可以為基督徒向民間信仰者作福音分享時的參考。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老子,第六十六章)

老子的意思是﹕要作人民的領袖,就必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後面。聖經馬太福音二十章二十六節,耶穌教導門徒﹕“你們中間誰愿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愿為首,必作你們的僕人。”也是講同一件事,就是居首者必先居後。

仔細讀它們的上下文,發現兩者有些不同。老子強調的是統治者的權術。他用江海成為眾河流領袖,是因為江海處在眾河流的下游來陳述居首必須先居後這個規律。它或可認為是成為一個成功領袖的秘訣。

在聖經中,耶穌教導門徒“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顯然在現實世界中,居首的并不居後,耶穌要求他的門徒必須做到居首的要居後。耶穌強調的是犧牲和奉獻。耶穌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价。”耶穌最後在十字架上實現了他的話。

世界上的君王即使知道老子的話,也未必會去實行,更談不上舍命為人民了。耶穌不但要求門徒實行,并用生命為門徒作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