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膽不明目 誤食有風險
3/15/2017


魚膽不明目 誤食有風險
2017年02月25日 01:58:29 作者:國際日報 來源:國際日報  字號     打印   關閉 


我們經常說要“年年有餘”,取其諧音“年年有魚”,所以在餐桌上,尤其是在節日裡,魚大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現代營養學也認為,吃魚可能比吃紅肉更有益健康。因此,“年年有魚”也成了一種健康潮流。可春節剛過,就有報導稱,“有一位元老父親因身體不好,上火便秘,眼睛腫脹發疼,於是就買來一條大鯽魚回家,取其魚膽來吃,說是可以治病明目,結果食用後被送到醫院急救、洗胃,差點丟了性命。”其實,類似的事件近幾年都有報導過,那麼魚膽真的可以明目、去火嗎?它到底有什麼危害?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膽汁有毒多屬鯉魚科

人們通常將這些膽汁有毒的魚類稱為膽毒魚類(Gall-bladder poisonous fishes),吞食這類魚的魚膽後很可能會引起中毒,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究竟哪些魚類的膽汁有毒呢?

有研究者對常見的21種魚類的膽汁提取物進行了動物實驗,包括鰻鱺、烏鱧、石斑魚、黃鱔、鯇魚(又稱草魚)、青魚等,結果發現,並非所有的魚類膽汁都是有毒的,比如,鰻鱺、海鯰、烏鱧、胡鯰、石斑魚、黃鱔、海鱔、艾氏蛇鰻、真鯛、黃顙魚這幾種魚的膽汁是無毒的。研究者共發現這21種魚類裡有11種魚有毒,包括鯽、團頭魴、青魚、鯪、鰱、鱅、翹嘴鮊、草魚、擬刺鯿、鮈、赤眼鱒,這幾種魚都屬於鯉科魚類(Cyprinidae),所以,可以認為鯉科魚類的魚膽均是危險的。

 

其實,因為吃魚膽而發生的中毒事件一直屢見不鮮。有資料顯示,自1964~1999年以來,我國因吞服有毒魚膽而中毒的人數有451人,其中死亡數目達83人,死亡率高達18.04%。不光是在中國,印度、越南、日本、美國等地也有因食用生魚膽而中毒的案例。

魚膽中究竟有何毒素呢?魚膽汁的主要成分是膽酸、牛磺膽酸、鵝去氧膽酸、牛磺去氧膽酸、水溶性鯉醇硫酸鈉、氫氰酸、組胺等。最早有人認為鯉科魚膽的膽汁酸中存在的鯉醇(cyprinol)有毒,但是,後來證實這種物質並沒有毒性。直到上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從鯉魚膽汁中分離出一種物質5α-鯉醇硫酸鹽,證實該物質具有毒性。總的來說,通常認為,以鯉醇硫酸酯鈉為代表的鯉醇硫酸鹽是魚膽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另外,膽汁中的組胺、氫氰酸、膽酸等也會對人體組織造成損傷。

動物實驗及臨床證據顯示,魚膽中毒會導致肝、腎等臟器損傷,引起肝臟變性、壞死和腎小管損害、集合管阻塞、腎小球過濾減少等危害,在短期內即導致肝、腎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臨床上稱為多臟器功能失常綜合征(MODS),嚴重時會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MOF)。

需要提醒的是,魚膽中的毒性物質鯉醇硫酸酯鈉能耐高溫、耐酸,不易被胃酸、乙醇所破壞。所以,魚膽不論生吞、煮熟或用酒浸泡後吞服,均可能引起中毒。

遠離魚膽預防中毒

“魚膽明目”的說法其實並不明確,有人說,這種說法出自於《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青魚膽”條目下,有“入通肝膽,開竅於目”的功效,用法為“含咽”。但我國古代醫學專著《本草經疏》中也明確:“目病非風熱盛而由血虛昏暗者,不宜用”,即不能用於虛證以及年老體弱者,況且,入藥的量、劑型和方法都有嚴格的控制,所以,千萬不可誤食。

生活中,草魚產量大,很容易就可以買到,而且,其膽囊較大,膽汁也比較多,加之受“食膽明目”等說法的誤導,很多人就會吃草魚的膽,造成食用草魚膽中毒的人數就比較多一些。在香港,曾經就有過食用草魚(鯇魚)而引起中毒的案例。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也認為,草魚及部分其他鯉科魚類的魚膽與人們出現由膽汁引致的肝炎及腎功能衰竭有關,這種急性中毒是由與鯉醇相關的化學物質所致,這些化學物質不會通過烹煮過程消除,會影響肝臟、腎臟和心血管系統,有些個案更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以往曾有死亡案例。

所以,對於魚膽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最好的預防方法還是避之不及,即不要吃魚膽。人們要從根本上改變魚膽能治病的觀念,儘量不要生吞或者食用魚膽,更不要以為魚膽可以治病而食用魚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