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我們能走的時光
6/27/2018


珍惜我們能走的時光

 

從蹣跚學步到舉步如飛,經歷了多少跌跌撞撞,如今的我們或許已不再記得。但孩子學會走路在父母眼中卻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偉大之舉」。隨着人漸漸長大,行走只被當成一種本能,不值一提,甚至還覺得是浪費時間。殊不知,一旦失去行動的能力,人就會回憶自由行走的美好時光。你所不在乎的,正是很多人日夜期盼、求而不得的。

 

「那種絕望和無力多麼讓人同情」

 

直立行走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在歷史長河中,為了生存,人類的祖先花費數百萬年時間,從依靠四肢爬行的南方古猿,進化為雙腿直立行走的人。正是從爬行到行走的突破,讓人類解放了雙手,開闊了視野,訓練了大腦,成為了自然界最有智慧的生命體,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我們的祖先一定沒想到,社會的發展讓好不容易學會走路的人類開始想方設法「迴避」走路。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替代走路,發明了電梯替代爬樓,自動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電子屏幕霸佔了人們的時間,走路的機會被擠得越來越少。

 

一群人不想多走一步;另一群人卻覺得行走是一種奢望。1982124日,尼克·胡哲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天生沒有四肢,只有一隻長着兩根腳趾的「小腳」。年少時,他希望自己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在足球場上踢球、騎單車、玩滑板,但這些對他來說都遙不可及。再加上成長過程中飽受嘲笑和欺侮,十歲時,他曾試圖在浴缸中溺死自己。長大後,胡哲開始演講生涯,並出版《永不止步》等書,鼓勵人們積極、勇敢地生活。數據顯示,我國約有8500萬殘疾人,其中很多存在行走困難。

 

隨着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高發,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行走危機」。到了一定歲數後,肌肉、骨骼、神經等功能都會退化,腿腳不靈便成為很多老人無法逃避的問題。雙腿發麻、關節疼痛,讓他們爬樓時吃力、下台階時腿軟,連下蹲也變得困難重重。還有些中老年人深陷慢性病的困擾,癌症、腦卒中、骨質疏鬆等使他們離不開拐杖和輪椅,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年近六旬的王阿姨已在輪椅上度過三年時光。2015年突發腦卒中後,她一直癱瘓在床,每天靠老伴楊先生喂飯,大小便也離不開家人幫助。「我現在就像廢人一樣。」王阿姨顫抖着身體,用力說出這句話,眼眶中隱隱閃着淚光。老伴告訴記者,王阿姨年輕時比較胖,30多歲就有高血壓,當時醫生勸她按時服藥,多出門鍛煉,可她這兩項做得都不好,如今想出門也出不去了。「她嘴上說以後就一直在家待着了,挺好的。可我知道,她每天都會坐在陽台望向窗外,渴望看看外邊的天。」數據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達到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8.3%

 

2014年,北京市疾控中心發佈的「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壽命研究結果」指出,以最具代表意義的18歲人群為例,2012年,北京市18歲組男性的期望壽命為62剩餘年(活到80歲),女性組為66剩餘年(活到84歲),健康期望壽命分別為4338剩餘年。「期望壽命關注的是生命的數量,而健康期望壽命關注的是生命的質量,這意味着他們將累計有19年和28年時間處於疾病或殘疾狀態下。」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副理事長韓萍告訴記者,當人失去行走能力後,身體代謝下降,其他併發症也會接踵而來。更多的壓力來自心理,當你穿衣、如廁、洗澡、吃飯等瑣碎的小事都無法自理時,那種絕望是多麼大的考驗;當你看着自己一點點消磨着親人和朋友的耐心時,那種無力又多麼讓人同情!

 

行走是積極的生活態度

 

行走不僅是一種能力,更象徵著一種人生態度。身殘志堅很多人無法親身體會,但那些和我們一樣擁有健全雙腿的人,卻也靠「走」活出了精彩人生。

 

20159月,日本老人宮崎秀吉參加了京都秋季田徑運動會,以4422完成男子100米比賽,創造了世界業餘田徑比賽105~109歲組男子百米紀錄。為了訓練,年過期頤的他一直堅持負重跑步,每天都在與年齡賽跑。1928年出生的英國模特達芙妮·塞爾夫是模特界的神話,90歲高齡的她如今仍自信、從容地行走在備受矚目的T台上。

 

反觀中國老人的生活現狀,卻顯得比較單調。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中近一半從不鍛煉,身體機能快速下降。有的老人患得患失,憂慮失能後無人照看,陷入心理問題的泥淖;有的老人以照顧孫子為己任,害怕自己失去價值,卻徹底失去了自我。韓萍表示,上述生活方式對老人身心健康都很不利。日本一名護士在親耳聽了1000例患者的臨終遺憾後,寫下了《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一書,其中,沒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沒有和想見的人見面等,都位列遺憾當中。而要讓人生不留下太多遺憾,就需要在我們能走的時候多走出去,出門旅行、鍛煉身體、訪親會友、怡情養性。研究證明,行走可防治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老年痴獃等。美國《預防》雜誌刊文稱,每天步行超過30分鐘的人,長壽幾率比走路少的人高4倍。

 

「老年人的剩餘健康時間格外寶貴,應好好珍惜能走出去的時光。」韓萍建議做到以下四點:

 

直面衰老,釋放餘熱。隨着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退化是正常的,與其憂心忡忡,不如坦然接受。退休後的老年人可尋求再就業,參與公益活動,讓生命發揮更多價值。

 

培養愛好,做回自己。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促進多巴胺分泌,給人帶來快樂的感覺,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建議老年人多花些時間培養興趣愛好,做些有趣且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比如釣魚怡性、養花怡情、烹飪怡趣。

 

保持社交,融入社會。良好的社交有助於人們保持快樂和健康。老年人應走出家門,參與社區、老年大學的社交活動,與同齡人共享快樂,互訴心事。

 

嘗試旅行,修身養性。用退休後的時間多去走一走,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既是一種有效的鍛鍊形式,也是一種開闊視野和心胸的方法。研究發現,退休老人多去旅行有助於延長壽命。

 

三招延長健康壽命

 

韓萍表示,影響健康期望壽命的8個維度分別是:運動能力、疼痛、自理能力、認知能力、睡眠與精力、情感、人際關係、視力。大家可通過科學運動、合理膳食、調節情緒等方法積極提高健康壽命,以下三點尤為重要。

 

提高健康素養。2016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僅為11.58%,健康知識匱乏且誤區多,是慢性病高發的原因之一。常見慢性病是縮短健康期望壽命的主要因素,其中惡性腫瘤對健康危害最大,關節炎次之,隨後是慢性胃炎、腦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建議人們通過專業書籍、權威媒體等渠道多獲取靠譜的健康知識,遇到健康問題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積极參与運動。適宜的有氧運動是健康的最大保護因素,常參加體育鍛煉,對延長健康期望壽命的效果最明顯。老年人適宜做中低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跳廣場舞、騎單車、打乒乓球等。高強度運動指可引起明顯心跳加速、呼吸變快、出汗較多的無氧運動,如競技性體育運動,不太適合老年人。老年人運動應有規律,強度要循序漸進,如患有骨關節疾病,要避免爬山、上下樓梯等,可選擇游泳、打太極拳、做健身操,並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適當進行力量練習。

 

關注心理健康。「想得開」是長壽老人的普遍特點,保證情緒樂觀、豁達包容的心理狀態尤為重要。如發現自己心煩意亂、容易動怒、情緒低落,或有明顯身體不適,但反覆檢查卻找不出原因,需關注心理健康並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