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讓關愛變了味
12/3/2018


嘮叨讓關愛變了味


李阿姨退休後,有了更多時間照顧身體欠佳的老伴兒鐘大爺。起初,鐘大爺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都有了好轉。可一段時間後,李阿姨發現,鐘大爺不但老毛病不見好,身體還三天兩頭出問題:感冒、發燒、血壓高。去醫院檢查時,李阿姨聽到鐘大爺和醫生抱怨說,自己老伴兒實在太能嘮叨了,耳朵天天被轟炸,“到時間吃藥了”“這個不能吃,傷胃”“別出去了,這麼折騰一會兒你就該難受了”……時間長了,一聽到李阿姨嘮叨,他就覺得頭疼、胸悶、喘不上氣。李阿姨沒想到,自己的關心念叨成了鐘大爺健康的“絆腳石”。

 

  曾有研究對9875名丹麥男女長達11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常被妻子、女友、孩子甚至鄰居嘮叨的男性,中年死亡的風險會加倍。研究人員指出,嘮叨會對他人產生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如不被信任感、被控制感,長期處在這樣的壓力下,可導致心臟病和免疫系統減弱,危害身心健康。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湯永隆解釋,嘮叨其實是一種不斷重複地指責,裹上了關心、提醒、評價等外包裝。根據嘮叨的內容,一般有三種類型:針對能力高低,上司對下屬或是同事之間的念叨,多數屬於這類,如“這個問題已經強調了很多次,為什麼還出現”;針對缺乏的物質或精神,如老師對學生的念叨,“這個公式很重要,一定要記住”“這道題是必考題,大家要把過程背熟”;針對行為的匹配度,像老夫老妻間、父母對孩子的念叨,被嘮叨對象的行為沒有符合嘮叨人的想法和預期,“不要爬那個欄杆,太高了危險”“不要撿地上東西,很髒”。生活中,往往一次嘮叨就能包含三種類型,在這樣高頻率的言語轟炸下,被嘮叨的人自然會產生煩躁情緒。

 

  湯永隆說,煩躁是一種負面情緒的外在表現,被嘮叨的人被反復地戳中痛點,無法擺脫又不能立刻改變現狀。這種對自身能力的不停否定和對自由的約束,會讓聽者產生強烈的壓抑感和不安全感,認為自己的感受和存在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心裡出現緊張、焦慮甚至抑鬱。

 

  被人嘮叨時,應該如何進行有效溝通呢?1.正面看待。一個人不會和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嘮叨,被嘮叨的人應以正面的心態對待出於好心或提醒的嘮叨。2.明確告知。心平氣和地告訴對方,已經知道了對方的需求和期望,並冷靜地分析是否真的需要改變後,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分享給對方,用平和的方式阻止嘮叨發生。3.暫時離開。當雙方情緒都不太穩定時,被嘮叨的人可選擇適當地回避和離開,避免升級成衝突、爭吵,等彼此恢復平靜後再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