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好好疼我們的腳了
7/9/2019


該好好疼我們的腳了

  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但因其健康問題緩慢、隱秘,不易引起大眾重視,使得足病初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愈發嚴重,甚至影響脊柱和髖、膝關節,導致後期治療耗費高且增加了很多痛苦。下面給大家介紹不可忽視的三種常見足踝問題及處理方法。

  1.崴腳。醫學稱之為“踝關節韌帶損傷”,是日常生活或運動中常見的損傷,嚴重的可以導致踝關節骨折。很多人重視不夠,往往沒有予以正確的固定、功能鍛煉,急性期腫脹、疼痛消退後,就開始正常的生活工作了,有的甚至開始劇烈活動,結果導致崴腳反復發生,反復腫脹與疼痛。其實足踝關節結構非常嚴謹,既要滿足行走、工作的活動範圍,又要保持在活動中的穩定,周圍韌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韌帶損傷後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時,會產生外踝疼痛綜合征、距骨骨軟骨損傷、踝關節慢性滑膜炎、跗骨竇綜合征,甚至踝關節功能性不穩定等。

  處理方式:應立即冰敷防止腫脹,將毛巾包裹的冰袋環繞在受傷部位,一般每次冷敷20分鐘,40分鐘後可迴圈一次;用彈力繃帶簡單固定,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肢體遠端的血運,導致組織或肢體壞死;抬高患肢,將受傷的足踝放置在高於心臟的部位,可減輕腫脹,緩解疼痛;諮詢專業醫生尋求治療方案,即使沒有骨性損傷,仍建議應用活動性支具固定並配合功能鍛煉。

  2.後跟痛。醫學稱之為“跟痛症”,多見於中老年人或喜歡運動、行走的年輕人。表現為清晨醒後位於腳後跟內側疼痛,多為鈍痛,剛下床行走時最痛,活動後緩解,但隨走路增加可頻發。有的患者下午加重疼痛症狀。患病原因很多,老年人多是由於跟骨後內側的骨質增生(俗稱“骨刺”),隨著年齡的增加跟骨脂肪墊的萎縮或慢性炎症,蹠腱膜跟骨起點反復牽拉損傷後的炎症,足底神經的卡壓等。目前沒有一種很好的確證手段,診斷與治療很大程度上依賴醫生的經驗。

  處理方式:一般來講,清晨下床,足踝關節與蹠腱膜的背伸牽拉訓練,配合局部應用消炎止痛藥物可獲改善。儘量避免穿軟薄底布鞋,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目前還可用特殊的足跟支具,減輕蹠腱膜的張力。必要時可嘗試局部封閉療法。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將“骨刺”切除或神經松解。

  3.大腳骨。醫學稱之為“拇外翻”。表現為大腳趾的內側突出、有時受鞋子摩擦而紅、腫、痛;大腳趾向外側偏斜,嚴重的第二趾“騎跨”在大腳趾上。這類患者有時不僅疼痛在大腳趾,還會有腳底板的疼痛並有“老繭”形成。並伴隨其他足部畸形:扁平足、錘狀趾等。拇外翻原因較多,遺傳、骨性結構與韌帶結構的異常、不合適的鞋子等都可造成或加重。女性由於韌帶結構較弱、經常穿尖頭高跟鞋等發病率較高。

  處理方式:穿合適的鞋子、進行拇趾肌力訓練、佩戴特殊的矯形支具等。若保守治療無效,可採取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種類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X線片的畸形角度、運動量、審美標準等因素選擇與制定。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人的雙腳除了負載自身的體重,還要適應行走、奔跑、跳躍等動作。因此,一雙正常、健康的腳是人類行走的基石。腳還是人身上非常精細的部位,雖占比例不大,卻擁有人體1/4的骨骼數,五臟六腑也都和腳上的穴道密不可分。不合適的鞋不僅會引起腳的疾病,還可能引發大腦、脊髓、心臟、消化循環系統、關節等部位的全身疾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如果不及時治療,腳部疾病可改變下肢承重力線,造成膝部、髖部,甚至腰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