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圈”成因男女有別
8/5/2019


“游泳圈”成因男女有別

  不少人都因自己肚子大像套個“游泳圈”而煩惱。最新一項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長肚子的原因並不相同,腸道菌群和脂肪分佈的關係存在明顯的性別偏好。腹部脂肪多對健康危害大,可能導致多種慢性疾病。該如何對付肚子上的肥肉?專家認為,局部減脂並不科學,要飲食健康、生活規律、堅持鍛煉。去掉“游泳圈”關鍵還要靠自律。

男性更愛長肚子

  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人都會發福。男性平均體脂比女性低,但腹部比女性更易長胖,三十多歲就出現啤酒肚也不稀奇。臨床上,根據脂肪分佈特點,肥胖分為中心性和外周性兩類,中心性肥胖是腰腹部的脂肪堆積嚴重,內臟脂肪多,典型特徵是肚子大、四肢細,就是大家熟悉的“游泳圈”、啤酒肚、將軍肚,俗稱蘋果型身材,也叫腹型肥胖。外周性肥胖是脂肪堆積在腰部以下的臀部或大腿,俗稱為梨型肥胖,也稱周圍性肥胖。

  以往研究發現,某些菌群直接導致肥胖,胖人的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不如瘦人豐富,但腸道菌群和腹部脂肪分佈是否存在男女差異,知之甚少。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科研人員在國際醫學期刊《自然·通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揭示了腸道菌群和脂肪分佈對不同性別作用的複雜關係,解釋了男性比女性更易長啤酒肚的原因。

  主持這項研究的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朱善寬告訴記者,他們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科研團隊合作,採用大型人群佇列研究方式,3年間調查了222名研究物件,受試者中45%是男性,55%是女性,平均年齡為51歲,發現腸道菌群與脂肪分佈的關係呈現明顯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從數百種總量高的菌群中,挑選了20種與肥胖相關的菌群類別。結果發現,13種菌群類別與男性脂肪分佈有關,有些是正相關(菌群數量越多,越肥胖),有些是負相關(菌群數量越多,肥胖越少);而這13種菌群和女性脂肪分佈沒什麼關係。另外7種菌群類別與女性脂肪分佈有關,與男性脂肪分佈關係不大。有趣的是,導致肚子出現脂肪“游泳圈”的菌群,很多更青睞男性,但沒有明顯證據表明會影響女性。

  朱善寬表示,我們瞭解某些腸道菌群與男女腹部肥胖的獨特相關性,未來或可根據性別提供不同的減少腹部脂肪的方案。

腹型肥胖危害大

  “腹型肥胖比其他類型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更大。”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李衛敏說:“腹型肥胖不僅是‘皮下脂肪’的問題,很多都是‘內臟脂肪’多,內臟脂肪隱藏得深,沉積在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很容易被人們忽視。”

  李衛敏表示,人是否肥胖主要看兩個指標,第一是體重指數BMI,第二是腰圍。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2)。BMI在18.5~23.9為正常,超過24是超重,超過28是肥胖。腰圍是反映脂肪總量和脂肪分佈的綜合指標。男性腰圍≥90釐米,女性腰圍≥85釐米就算腹型肥胖。事實上腰圍更重要,因為與歐美人相比,亞洲人BMI正常的更多。調查顯示,BMI正常的人群中,14%是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的主要原因有:1.三餐不規律。很多人不吃早餐或者隨便應付,饑一頓、飽一頓,晚餐卻大魚大肉、暴飲暴食,攝入過多能量和脂肪,引起能量過剩造成腹型肥胖。2.飲食結構不合理。喜歡吃高能量、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的食物,如碳酸飲料、紅肉及其製品、甜品、西式速食、煎炸烤類食物等。3.久坐不動,運動量不足。4.壓力過大和有不良生活習慣。現代人普遍工作生活壓力大,經常熬夜、喜歡吸煙、酗酒。5.性別因素。臨床觀察,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現腹型肥胖。

  與外周性肥胖相比,腹型肥胖對健康的殺傷力更大。李衛敏說,腹型肥胖是很多疾病的“親兄弟”,必須警惕。與腹型肥胖相關的疾病主要有:1.脂肪肝。過多的內臟脂肪極易造成脂肪肝發生。2.糖尿病。過多脂肪會和體內分泌的胰島素發生對抗,使身體對胰島素不敏感,不能正常發揮降糖作用,易引發2型糖尿病。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群的3.7倍,腹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風險則達正常人群的10.3倍。3.高血脂。腹型肥胖極易引起激素分泌異常,導致內臟脂肪更易分解,進入血液裡的脂肪含量也升高,形成高血脂。4.心腦血管疾病。腹型肥胖導致糖脂代謝紊亂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與之相關的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悄然降臨。5.痛風。尿酸升高和內臟脂肪的增多有密切聯繫,腹型肥胖容易誘發痛風。

減肥“真理”:少吃+多運動

  醫學期刊《自然》曾發表論文揭示,胖人的脂肪細胞總體比瘦人多,脂肪細胞的增長絕大多數都來自青少年時期。成年後再減肥,只是脂肪細胞體積變小,並不會減少脂肪細胞的數量。因此,李衛敏告誡大家,減肥要趁早,好身材和好身體都要從娃娃抓起。

  減肥的唯一“真理”是:少吃+多運動。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身高、體重確定科學飲食方案,注意營養豐富均衡。李衛敏建議每天吃30種新鮮食材,烹飪儘量簡化。在滿足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的基礎上,適量減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蛋白質以低脂高蛋白食物為主,如雞鴨、魚肉、牛奶、雞蛋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要吃五穀雜糧。避免攝入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少吃零食。同時保證良好睡眠,堅持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悅。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一民說,僅針對“腹部脂肪”的局部減脂並不科學,因為脂肪分佈在全身,正確的方法是全身運動,並適度增加腰腹部肌肉群力量練習,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能力,即有氧運動+阻抗(力量)練習+伸展放鬆的三者結合最有效。建議每週在進行有氧運動的基礎上,增加1~2次腰腹力量訓練。

  張一民向大家推薦了一種風靡歐美的簡單高效訓練方法HIIT。HIIT的含義是高強度、短間歇、多種徒手訓練的組合,比如高抬腿跑、原地開合跳、深蹲跳、兩腳交替箭步蹲、深蹲(保持姿勢,膝蓋不過腳尖)、平板支撐等,每個練習做1分鐘,間歇20秒,做兩三組迴圈後再換另一種練習。可根據需要任意組合,最後做拉伸或反向運動放鬆肌肉。張一民說,HIIT訓練20多分鐘就非常有效,因為強度較大,開始練習時每組不一定要堅持1分鐘,訓練強度和時長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第二天感覺肌肉酸脹是正常的,但如果感到腸胃不舒服、或者失眠,就說明運動過量,應及時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