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沙中玩具 反映內心想法 沙盤療法 把症狀“擺”出來
3/1/2020


放置沙中玩具 反映內心想法 沙盤療法 把症狀“擺”出來

  治療室裡,13歲的陽陽坐在一個沙盤前,雙手擺弄著裡面的沙子與動物玩具。只見沙盤的一角,一隻羚羊“蜷縮”在角落,將頭埋進一個用沙子堆成的沙丘裡面,沙丘外面則“徘徊”著幾隻老虎和獅子。治療師讓陽陽講講他為什麼這麼擺,是什麼意思,陽陽說:“外邊的世界太可怕了。”“這只羚羊有什麼本事呢,除了藏在這裡,它還能做什麼呢?”聽到治療師的提問,陽陽撥弄沙子的手停住了,緩緩地把羚羊放到了不遠處的“草地”上,讓它“奔跑”,然後陽陽仰起頭看向治療師,笑了。

  原來,由於父母工作繁忙,陽陽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直到快上小學時才被父母接到身邊,所以和父母十分生疏,平日裡少言寡語。現在剛上初中的陽陽,在學校也不太和同學來往,之前甚至連學校也不肯去,問原因也不說,直到父母帶著他求助心理醫生。上述沙盤場景,就是陽陽在治療時所擺放的,根據陽陽對場景的解釋,治療師認為他很可能在學校裡被孤立甚至嘲笑。

  沙盤療法,是指患者通過擺放沙箱內的沙具模型,來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主要用於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預防和治療。該療法最早起源於歐洲,當時英國兒科醫生勞恩菲爾德將收集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之中,讓孩子們在這個限定的空間內擺放玩具模型,來説明孩子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後逐漸發展為現在的沙盤療法。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張曉鳴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沙盤療法是分析心理學與遊戲及其他心理諮詢理論結合起來的一種心理臨床療法,能夠直觀“看到”患者的內心世界,從而繞開諮詢中的阻抗(患者不願意向諮詢師說出心事)。沙盤療法的適用範圍很廣,對各種心理問題均能產生效果。雖然該方法最開始主要應用于孩子,但現在可適用于各年齡段人群,特別是一些語言交流有障礙、表達能力弱或是內心防禦性較強的人。

  在沙盤治療中,治療師往往是一個聆聽者和旁觀者,不會主動對患者擺放的沙盤進行解讀,而是通過簡單的提問,讓患者對自己搭建的場景進行解釋。在這一過程中,患者會對自己的內心產生更清晰的認識,進而獲得治療的效果和自身的成長。對於一些症狀較重的患者,即便不能通過沙盤治療獲得痊癒,也可以通過沙盤映射出真實的內心世界,讓治療師發現問題所在,對後續治療很有幫助。

  除了能對個人產生治療效果,沙盤療法同樣適用於家庭和團體治療,尤其是能幫助改善家庭成員間的關係。通常情況下,當家庭中的矛盾雙方坐到一起時,如果用語言交流,很可能會因為溝通不順而激化衝突,有時根本無法對話。但通過擺放沙盤,雙方的分歧就會轉化為對如何擺放玩具模型的討論,既能反映出問題也能避免直接衝突。張曉鳴舉例說,曾經有一對關係緊張的母子,母親很喜歡控制、干涉孩子,孩子對母親極度憤怒,生活中,他們關係非常僵,誰都不願意低頭,更不願意換位思考。而在沙盤搭建的過程中,母子兩人的矛盾與衝突在沙盤中呈現,在討論中,孩子借助沙盤講述了他自己的感受,媽媽也通過沙盤理解了孩子,這就是一個緩和親子關係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