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病了會長石頭
3/23/2020


身體病了會長石頭

  人雖然是血肉之軀,有時也會有奇妙現象,比如長出各種石頭。這些石頭可能大如拳頭,也可能小如沙粒,但相同的是,它們都對健康有著或大或小的危害,尤其以下幾種,需高度關注。

牙石:口腔的“第一殺手”

  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35~44歲居民中,口腔內牙石檢出率高達96.7%,其他年齡段居民的牙石狀況也不樂觀。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牙周病科副主任醫師趙蕾介紹說,牙石是指牙面上已鈣化或正在鈣化的細菌及沉積物,人們肉眼可見的樣子就是牙齒上黃、黑色的牙垢。它一般不會讓人感到劇烈牙痛,正因如此才不易被發現,成為口腔裡長期潛伏的“殺手”。

  牙石的形成有3個階段。1.食物殘渣沒得到及時清理,混合唾液後會在牙齦溝上聚集形成牙菌斑,牙菌斑長期得不到清潔,就在牙齒上“落地生根”,成為牙石的“地基”。2.牙菌斑與唾液中鈣、磷離子結合,逐漸被鈣化成初始的牙石,這好比燒水後水壺底會形成水垢。但與水垢不同的是,牙石的多孔結構內會吸附大量細菌毒素。3.初始的牙石隨時間推移,繼續沉積、礦化,越積越厚,越積越硬,並向牙齦下方臨近牙槽骨的位置發展,造成牙槽骨吸收,發展為牙周病。

  “由於人們忽視牙石的危害,經常使小問題拖成大病。”趙蕾說,牙石如不儘早清理,輕則刺激牙周組織,造成發炎,引起牙齦紅腫、出血、溢膿、萎縮;重則牙石深入牙槽骨,可能導致牙齒鬆動甚至脫落。此外,牙石作為細菌依附繁殖的大本營,會使這些病菌經口腔進入,隨血液流動,危及全身健康。

  早晚正確刷牙、飯後漱口是牙石防治的最重要措施。建議牙齒健康者每年也要進行一次專業的牙周檢查和牙周維護治療(如洗牙等),以及時清除菌斑和牙石。既往患牙周病的患者需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縮短複診複治頻率,才能保證牙周病維持在靜止期階段。

扁桃體結石:口臭的原因之一

  扁桃體結石聽起來比較陌生,但長期口臭、慢性扁桃體炎可能都與它有關。北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宋海濤告訴記者,扁桃體上有多個袋狀結構的“小窩”,叫作扁桃體隱窩,它們是扁桃體分泌物的排出口。多數情況下這些“小袋子”處於收縮狀態,但如果患有慢性扁桃體炎,分泌物增多,就容易積攢堵塞在“小袋子”裡。時間長了,分泌物逐漸鈣化,變硬、變大,形成扁桃體結石。這些結石會讓人感到咽部不適、咽幹、有異物感,甚至咽部疼痛。嚴重時,張口可觀察到扁桃體上有白色東西附著。

  一般來說,扁桃體結石對健康影響不大,有時在治療好扁桃體炎症後,結石會被自然排出,必要時則需要醫生説明取出。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忽視扁桃體處的炎症及長期口臭的問題,應儘早治療。

胃結石:多因不當飲食

  江蘇省蘇北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朱海杭介紹說,人體的導管腔或腔性器官(如腎臟、輸尿管、膽囊或膀胱等)的腔中會在內外部因素共同促進下形成一些固體塊狀物,這就是結石,小的可能只有黃豆大小,大的直徑可達十幾釐米。臨床中常見的胃結石大多因為不當飲食,按成因可分植物性胃結石、毛髮性胃結石、藥物性胃結石。發病較多的是植物性胃結石,多與過量食用富含鞣酸、果膠物質的食物有關,如山楂、柿子、黑棗等,腸胃排空差或餐後飽脹者易發,比如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藥物性胃結石一般是因為長期服用含鈣、鉍等無機化學藥物或制酸藥(如氫氧化鋁凝膠、磷酸鈣)、中藥丸等形成。還有些胃結石是“異食癖”造成的,比如愛吃頭髮、布料等非食物性物品。

  胃結石滯留在胃囊裡,一方面會佔據胃囊容積,影響食物流動和消化;另一方面還會不斷摩擦胃壁,很容易損傷胃黏膜,導致胃潰瘍反復發作。(上接1版)有的胃結石會隨腸道排出,如果體積過大可能造成腸梗阻。但是,胃結石早期症狀通常難以分辨,多數人都是感到胃脹、胃痛、噁心想吐等。因此,有以上症狀的人應及時就診,與醫生細緻溝通,以便儘早發現病情。較小的結石可以保守治療,如通過喝適量可樂來化解;但較大的結石需要在醫生判斷後進行碎石。此外,秋冬季正是吃山楂、柿子、黑棗等食物的時候,提醒大家一定要避免空腹大量食用,還要避開與高纖維食物(萵筍、南瓜、白菜、青菜等)同時食用。

膽結石:不吃早飯的惡果

  “我國約10%~15%的成人正經受膽結石之苦,隨著飲食習慣變化、肥胖率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患上了膽結石。”北京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賀修文說,膽結石相較胃結石來說更加兇險。膽結石可能會堵住膽管,造成膽管梗阻,甚至引發膽囊破裂穿孔、膽感染休克,危及生命。膽結石如果長期刺激膽囊黏膜,可能誘發癌變。

  人的膽囊像一個梨形的袋子,正掛在肝臟後方,裡邊儲存著深綠色膽汁,好比一個智慧“倉庫”。當人吃完飯需要消化時,膽囊會把膽汁從“倉庫”排出,幫助消化吸收;不吃東西時,就把膽汁濃縮儲藏。膽結石形成與膽汁密切相關。膽汁主要成分包括卵磷脂、膽固醇和膽汁酸鹽,還有水、電解質之類的物質。當各成分比例正常時,膽汁保持在液體狀態;當各成分比例不正常,超過膽汁的溶解度時,多出的成分會析出“抱團”結晶。當膽汁過於濃縮或膽結構異常,這些結晶排不出去,就沉澱在膽囊中,形成了結石。常見的影響膽汁成分失衡的因素有:1.吃過多高膽固醇食物,導致膽汁中膽固醇過量,從而析出形成結石。2.進食不規律,尤其長期不吃早餐會造成膽汁淤積,為結石形成創造條件;暴飲暴食,膽汁易變濃稠、結晶等。

  賀修文提醒,出現飯後噁心、嘔吐、腹瀉、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等不適症狀後,要儘快就醫,這些都可能是膽結石信號。高膽固醇症患者、不吃早餐者、肥胖患者、有膽結石家族史者均需格外注意膽健康。建議大家三餐定時定量,少吃大魚大肉,堅持運動,尤其要記得吃早飯。

腎結石:十個人可能有一個患病

  “腎結石是泌尿系統中最常見的結石,大概每10個成年人中就可能有1個腎結石患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王剛說,人體的代謝廢物會被腎處理後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尿液中溶解了很多雜質和廢物,健康情況下,這些成分的量都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可一旦平衡被打破,某種雜質成分增高,例如尿酸鹽、草酸鹽等濃度過高,就會從尿液中析出,無法正常溶解,久而久之會積累形成結晶,生長為結石,滯留在腎臟中。

  如果結石較穩定地附著在腎臟中,可能無症狀或引起腰部酸痛、鈍痛等症狀;如果結石隨尿液在腎臟中“亂跑”,就會“磕磕碰碰”搞破壞,出現疼痛、血尿症狀,進入輸尿管、膀胱中,引起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一旦結石剛好堵住了尿的“出路”,就會導致腎積水,急性發作時會腹如刀絞、“肝腸寸斷”,嚴重時可導致腎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癥。

  尿液平衡被打破主要是因為人們的不良習慣,體現為三種機制:成分改變、濃度改變、酸鹼度改變。比如,飲食結構很容易改變尿液成分,當人體攝入過量海鮮、肉類、綠葉菜時,會顯著增加尿液中尿酸、草酸等成分,促進各種成分結石形成。如果一些人沒有喝充足的水,每天產生的尿量過少,尿液中的物質會濃縮析出。一些患有尿路感染的人,原本的酸性尿變成了鹼性尿,會造成很多物質難以溶解,發生感染性結石。此外,一些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也可能引發腎結石。

  王剛給出了預防腎結石的8字建議:喝水、減肥、運動、複查。具體來說,每天喝2000~2500毫升的水,爭取每日排尿量大於1500毫升;保持體重,合理飲食,少吃動物內臟和海鮮;每天鍛煉至少30分鐘;腎結石多是體檢查出,建議定期體檢,如有結石及時就醫,結石手術後遵照醫囑定期複查。

膀胱結石:50歲以上男性多發

  腎結石經過輸尿管排到膀胱,多數可以自然排出體外。如果結石較大,沒能排出,就成了膀胱結石,叫作繼發性膀胱結石。還有一類是原發性膀胱結石,指結石本身在膀胱內生長,多由尿道梗阻、營養不良引起。

  小型膀胱結石,症狀不明顯,不需要特殊治療,大量喝水即可。如果結石較大,會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和血尿症狀,如不及時有效治療,可能引發慢性膀胱功能障礙和尿路反復感染。由於男性尿道較長,又有前列腺問題,比女性更易患上膀胱結石,尤其是50歲以上的男性要注意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