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鈣真正補進骨骼裡
5/22/2020


常年補鈣仍然骨質疏鬆 鈣質沉積在血管和腎臟 維生素K2,把鈣真正補進骨骼裡

  “年紀大了,爬兩步樓梯就喘的不行,提個東西都費勁……”,“跳廣場舞一個轉身的動作就把腰扭傷了,現在還在家裡躺著……”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骨質開始流失,骨頭也變“脆”了,腰酸背痛、骨折等現象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

  30歲:骨量流失的分水嶺

  據2016年《中國中老年健康狀況白皮書》調查顯示,骨骼健康、心血管健康、認知健康是威脅中老年人的三大健康問題。

  人體骨骼處於不斷地更新中,在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作用下,它不斷地被破壞和重建,骨量一直處於流失和形成的迴圈之中。骨量流失,是人不可避免的衰老過程。一般在30歲左右,人體會達到一生中的骨量峰值。30歲前,成骨細胞活性強於破骨細胞,骨形成的速度會快於流失速度,但30歲後,成骨細胞的活性逐漸被削弱,骨流失速度超越了骨形成速度,骨質逐漸減少。不過,骨骼外觀在初期一般不會改變,只是骨密度降低。但一旦流失過多,骨結構遭到破壞,骨強度降低了,就會出現骨質疏鬆症,引發骨折等問題。

  我們的骨骼就像一個骨量儲存的銀行,年輕時候大部分在儲蓄,少量在消耗,而到了30歲以後消耗就大於儲蓄了。尤其到中老年時期,從整體來說,女性骨量丟失最終可達峰值骨量的30%~40%,男性骨量丟失20%~30%。因此在30歲之前需要增強儲蓄意識,提高骨量峰值;30歲之後就要及早補充足夠的鈣質,避免骨質流失過快導致骨質疏鬆等問題。

  常補鈣,為何骨骼仍缺鈣?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很多人是“晨起一杯奶,晚上一片鈣”,就像刷牙洗臉一樣,補鈣儼然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補鈣雖然普遍,但現狀卻並不樂觀。

  2018年首次中國居民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我國50歲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患病率達到19.2%,中老年女性骨質疏鬆尤為嚴重,患病率達到32.1%。此外,我國有超過2億人處於低骨量狀態,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骨質疏鬆症也被稱為“靜悄悄的骨病”,早期沒有任何症狀,直到逐漸出現腰酸背痛、身高變矮、駝背畸形、心肺功能受影響、骨折等才意識到嚴重性。

  為什麼國民常年補鈣,骨質疏鬆狀況依舊嚴峻?研究發現,鈣進入人體後從小腸吸收進入血液,血液中的鈣容易“迷路”,其沉積具有隨意性。除了骨骼和牙齒等人體所需的部位,這些鈣也會錯誤地沉積在心腦血管、腎臟、關節軟骨等其他器官和組織,造成器官鈣化和功能衰退。例如鈣沉積在血管,不但骨質疏鬆沒有得到緩解,還容易造成血管鈣化,進而引發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問題。中老年人的成骨細胞活性遠低於破骨細胞,骨量流失較嚴重,雖然常常補鈣,但這些鈣可能並沒有進入骨骼,而是沉積在血管。

  維生素K2,助力“領鈣入骨”

  鈣進入人體後,在維生素D3的幫助下,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要讓血液中的鈣不“迷路”,精准進入骨骼,需要維生素K2的引領。維生素K2可以有效啟動基質谷氨酸和骨鈣素兩個蛋白,既減少血液中的鈣向血管等軟組織沉積,又能抓住這些鈣向骨骼“精准遷移”,促進骨形成。

  骨鈣素蛋白(OC)由成骨細胞分泌,對鈣具有獨特的親和力及結合活性。如果沒有足夠的維生素K2,骨鈣素蛋白就會停止工作。維生素K2通過啟動骨鈣素蛋白,抓住血液中的游離鈣,將其精准輸送進骨骼,擴充骨基質、促進骨形成,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率。

  基質谷氨酸蛋白(MGP)是動脈鈣化的重要調節劑。充足的維生素K2可以有效啟動MGP,防止鈣在血管中沉積,抑制血管鈣化,延緩動脈硬化。臨床試驗證明維生素K2能減緩血管硬化,減少動脈鈣化斑塊的產生,改善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生物年齡”,提升心血管功能。

  如果把維生素K2作用的整個成骨過程,當作建造樓房的話,鈣就是磚瓦,基質谷氨酸蛋白就是鏟子,骨鈣素是吊車,鏟子可以鏟起這些磚瓦避免堵住路,吊車會把這些磚瓦精准定位到需要的地方,而維生素K2就是操控這些鏟子和吊車的建築工人。沒有建築工人的指揮,哪怕擁有再多的磚瓦、鏟子和再高精的吊車也沒法建成一座摩天大樓。

  維生素K2對於骨骼和心血管健康的意義,已得到許多研究與臨床的驗證。發表在《中國骨質疏鬆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對184名絕經後骨質疏鬆婦女進行一年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後發現,適量補充維生素K2可以促進成骨活性,降低破骨活性及改善絕經後女性骨質疏鬆患者髖部及腰部的骨密度。2013年《國際骨質疏鬆症雜誌》也刊登了一項荷蘭歷時3年的臨床研究,通過對244名絕經後婦女骨密度測試等檢查,發現服用180μg維生素K2(MK-7)的女性的骨密度和骨強度更好。2004年公佈的鹿特丹研究顯示,通過對4473名沒有心肌梗死歷史的參與者長達十年的觀察,那些每天攝入高水準的維生素K2(MK-7)的參與者,冠心病、動脈鈣化及死亡率顯著減少50%。

  補鈣同時,每天應攝入維生素K2

  很多人都不知道維生素K2,它是維生素K家族中的一員,是體內多種蛋白質活化必需的維生素,具有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雙重功能。1928年,丹麥生物化學家亨利克·達姆在“小雞膽固醇代謝”研究中意外發現並命名一種可以防止出血的物質“維生素K”,1939年美國化學家多伊西分離出維生素K1和維生素K2,並發現了兩者的不同。1943年,為表彰這一發現研究的貢獻,他們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維生素K2常用MK-n來表示,一共有14種形式,其中MK-7是所有形式中活性更強大、生物利用度更高、作用更持久、更安全可靠的一種形式,被譽為維生素K2的“黃金標準”。MK-7目前主要通過納豆菌天然發酵的方式獲得,優於化學合成的MK-4。

  研究證明,97%的老年人缺乏維生素K2。一是由於人體除了腸道菌群產生的極微量維生素K2外,不能自身合成,需要從外界攝入來滿足人體所需;二是維生素K2的來源很稀缺,它也因此被譽為“鉑金維生素”。維生素K2主要存在於發酵食品中,如納豆、乳酪等。像人們日常吃的水果、蔬菜等幾乎不含有維生素K2,很難從食物來源中獲得足夠的量。納豆是維生素K2含量最豐富的食物,日本一項研究顯示,大量食用納豆的人群,血循環維生素K2的水準相對較高,這些人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更低。但我國大部分人都難以接受納豆的味道和黏稠的口感,因此維生素K2補充劑成為了很好的來源,可以方便快捷地滿足日常需要。結合臨床研究,一般對成人的維生素K2每日推薦攝入量為90μg,骨質疏鬆患者一般建議為180μg/天,而對於腎透析患者等則會達到360μg以上。

  傳統的補鈣方式主要解決了鈣攝入和吸收的問題,但無法保證血液中的鈣元素去到它們應該去的地方——骨骼。隨著臨床研究的發現,補鈣同時更要注重補充維生素K2。維生素K2,領鈣入骨,讓鈣不“迷路”,有助於骨骼健康和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