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的利息一輩子用不完 壞習慣的債務一輩子還不清 3歲前 養成社交好習慣
7/20/2020


好習慣的利息一輩子用不完 壞習慣的債務一輩子還不清 3歲前 養成社交好習慣

  有人說,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銀行”的資本:好習慣的利息,一輩子都用不完;壞習慣的債務,一輩子難還清。正因如此,家長們常常絞盡腦汁:孩子需要著重培養哪些好習慣?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看來,孩子各種習慣的養成應隨著成長階段不斷調整。但總的來說,“早期教育花1公斤之力等於後期教育花1噸之力”。從出生起,父母、家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潛在的“教材”。幼兒時期給予適當的引導,可為早期習慣的養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就餐培養規則習慣。2~3歲時,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一日三餐是個不錯的切入點。孫宏豔介紹,培養任何習慣,都要經過“知情意行”,即知道、願意、堅持、變成自動化行為這四個階段。因此,培養規則習慣,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並願意執行“就餐規則”。父母可以通過講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讓孩子瞭解就餐的一些習慣,比如要按時、要坐在桌前、不挑食等;也可以針對孩子的“壞習慣”,如挑食、吃飯時到處亂竄、不願意自己吃等有針對性講故事。對孩子喜歡的故事、繪本可以反復講;對需要孩子瞭解的規則,可以飯前講,幫助強化理解。當孩子瞭解並且能夠做到一些事情時,家長應及時發現,並就一些具體進步給予讚揚,讓孩子在每一次行動中感覺到有收穫有喜悅。如此迴圈反復,習慣就會逐漸形成。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堅持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孫巨集豔強調,一方面,這需要家長堅持“統一戰線”,不能每個人一個標準;另一方面,需要家長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原則。比如,孩子生病、出門在外等特殊情況,若一次不堅持,可能會破壞掉長久堅持下來的習慣。

  從與他人和諧相處培養社交習慣。孩子對“我”的認知從一出生便逐漸加深。而對“他”的認知,一般在3歲左右形成。在此後的成長中,“他”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將越來越大。因此,3歲前後,就需要關注孩子的“社交習慣”。孩子與他人的相處模式,深受家長行為、態度的影響,幼兒時期尤其如此。家長首先要鼓勵孩子與夥伴玩耍,多給孩子提供接觸其他玩伴的機會。孫宏豔解釋,對“我”的關注來自人的天性,對他人的關注則需要在生活中培養。因此,在孩子與他人交往時,更應引導孩子理解、關注一些利他理念,如合作、分享、寬容等。比如,玩玩具時鼓勵孩子與他人分享;一起做遊戲時,引導孩子與他人共同努力等。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培養需要在具體環節裡去引導、強化,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他去做事,而要水到渠成。

  從自己穿衣開始培養獨立的習慣。孫宏豔表示,孩子的獨立意識是從穿衣、穿鞋、穿襪等瑣碎的小事開始的。家長要做的,就是放手。她強調,孩子的成長是個“三分教、七分等”的過程。家長太著急、不放手,怕髒、怕麻煩、怕孩子受傷……就會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難以培養獨立習慣。她強調,只要孩子自己能做、願意做的,家長就應讓孩子自己慢慢嘗試,在不斷嘗試中增長自己的能力。“這肯定得有一段時間的熟悉、適應過程,家長不能太心急。”孫宏豔說。

  從堅持運動培養健康習慣。多項研究證實,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大腦能力,有利於心理健康及人格發展。比如,有運動習慣的孩子成績更好、與父母溝通更順暢、抗挫折能力更強等。因此,給孩子提供適合的運動環境,幫他們形成運動習慣非常重要。家長的運動意識及帶頭作用在幼兒運動習慣中起到關鍵作用。孫宏豔強調,對於孩子,運動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從新生兒啼哭時手腳亂蹬、趴著抬頭、爬、學走路,到跑動、搬玩具等都算運動。但嚴格意義上的運動,如在室外跑、跳等,需要3歲左右。此時,家長需要以身作則,説明孩子發現運動的樂趣,形成運動的習慣。每個階段適合孩子的運動都不同,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發育情況予以配合,否則反而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從鼓勵探索培養學習習慣。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很多年齡很小的孩子就在家長的引導下認字、讀詩、背單詞。但其實,在孩子入學(6歲)前,家長更需要關注的,是孩子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的培養。孫宏豔表示,這對孩子將來的學習成長很關鍵。培養探索精神,家長要做的首先是鼓勵:允許孩子四處探索,動手摸一摸,玩一玩。若總是“這個不許”“那個不行”,會導致孩子縮手縮腳。同時,家長還應盡可能為孩子創造探索的機會。利用好身邊的資源,比如大米、卷紙等家裡的日用品,社區公園中的沙堆、綠地,城市的主題展示館、科普館等。年齡越小,孩子的興趣越不固定。通過大量的閱讀與時間,幫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這一過程中,家長鼓勵的態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