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炎症反應 損傷血管內皮 增加血栓風險 頻繁低血糖,心臟很受傷
9/18/2020


促進炎症反應 損傷血管內皮 增加血栓風險 頻繁低血糖,心臟很受傷

  血糖控制不佳是糖尿病併發症的主要罪魁之一,大血管和微血管均是“受害者”。不僅高血糖可引起大血管併發症,頻繁低血糖也會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增加。在今年舉行的美國糖尿病協會2020科學年會上,發佈了一項基於490萬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與較少發生低血糖的患者相比,每年發生5次以上低血糖的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高了61%;頻發(>5次)低血糖患者的心律失常、腦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風險分別增加65%、38%和43%。

  與高血糖引發心血管疾病的機制不同,低血糖會使機體啟動反調節防禦反應,啟動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刺激血漿醛固酮的升高,誘發促炎反應,這就可能加重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以及慢性炎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此外,在急性低血糖期間,心臟負荷的增加伴隨著血液流變學的改變,還會導致血小板活化增加,凝血機能增強、促進血栓形成。

  相比低血糖的單獨作用,低血糖後的反彈性高血糖,對內皮功能損害和啟動血栓形成方面的作用更大,低血糖引起的炎症反應會被反彈的高血糖所放大。所以,血糖劇烈波動更易引起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糖友在以下情況應該警惕低血糖的發生:1.降糖藥用量過多或病情好轉後未及時減量;2.未及時進餐(如開會時散會延遲、外出參觀、長期不吃早餐、收工較晚等);3.活動量明顯增加(如旅遊等)而未相應加餐或減少降糖藥用量;4.進食量減少,沒及時相應減少降糖藥;5.注射混合胰島素的比例不當(長效胰島素比短效胰島素多1~2倍)且用量較大;6.在降糖藥作用達到高峰之前沒有按時進食或加餐;7.情緒從一直比較緊張轉為輕鬆愉快時;8.出現酮症後,胰島素量增加,而進食量減少;9.使用了有可能加劇低血糖的藥物(如磺脲類藥物等);10.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人,尤其是應用胰島素的老人。

  低血糖的預防需要綜合管理,才能降低風險:1.重視並規範糖友日常血糖監測,睡前血糖不宜過低,以免夜間出現低血糖。對於無症狀性低血糖者,更應加強監測,以及時發現。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定時定量,避免突然減少進食或不進食,容易出現低血糖者可在三餐之間加餐,即從三餐中勻出1/4或1/3食物留作加餐使用,根據血糖監測結果可以在上午9點半左右、下午3點、睡前選擇加餐,有助於防止低血糖發生。3.控制好運動強度,運動時間超過1小時要吃點東西或減少降糖藥用量。4.根據病情及時調整用藥和劑量,無論是併發腎病、肝病、心臟病等情況,還是感冒發熱、嘔吐腹瀉等食欲不佳時,都應及時與主管醫師溝通,調整降糖藥物劑量。5.對於低血糖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應選擇風險低的胰島素製劑如人胰島素類似物。6.在發生低血糖後,糖友一定及時告訴主管醫生,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避免再次出現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