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情緒,陰轉晴 找到符合自己的節律,應時而動提高效率
9/29/2020


工作日情緒,陰轉晴 找到符合自己的節律,應時而動提高效率

  上班族應該都有過類似的體驗,週一上班有點萎靡,週四最頹,週五又像打了雞血。加拿大心理學家、麥吉爾大學教授德比·莫斯考維茨曾做過一個有趣研究,發現人們工作日的心情和辦事效率確實有一定的規律性,例如一周的前半部,人的精力旺盛、態度激進,後半部精力下降但更通融。那麼在這五天中,心情具體是如何變化的呢?

  星期一:萎靡不振。作為一周工作的開始,星期一可以說是心理和身體的雙重“過渡期”。雙休日之後,人體的生物鐘往往還沒有調整過來,一下子從休閒狀態切換到工作狀態,伴隨著疲倦、頭暈、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的“星期一綜合征”,這一天也成為員工遲到、請假的高峰日。德國漢堡“耳目”市場研究所的一個問卷調查顯示,近80%的德國人星期一早晨起床後情緒低落。有研究者認為,這種情況其實在周日晚上就已經出現,人們為即將到來的星期一而煩惱擔心、思前想後,無法安然入睡。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湯永隆告訴記者,一般而言,週一的疲憊與週末娛樂過度有關。所以,雙休日最好不要選擇過度消耗精力的娛樂活動,或者將強度較大的活動安排在週六,周日則進行較為輕鬆的休閒,比如聽音樂、看電影等,讓身體得到放鬆。此外,周日晚上可以提前做好心理調適,多想一些與工作有關的開心事,比如關係好的同事、好吃的工作餐、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星期二:壓力過大。熬過困倦的星期一,到了週二,人們開始走出閒散狀態,著手處理遺留的工作,工作量和壓力水準都達到峰值。有調查顯示,大部分人通常會在週二放棄午休,加緊幹活。有研究報告顯示,週二這天員工積極性最強,工作效率最高,產出最大。英國某保健品公司對3000名白領展開調查顯示,約20%受訪者會在週二加班以彌補之前未完成的工作。

  因此,湯永隆認為,週二這天工作者應注意調節心理壓力,不要總將注意力放在“被耽誤的週一”上,要知道接下來還會有3天的工作日,可以做一個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時間規劃,將落下的工作一點點趕上,不應把壓力集中在這一天。

  星期三:思維活躍。星期三是一周的轉折。延續了星期二的忙碌,到了週三,人們已經完全適應了快節奏的工作狀態,這一天的職場人士幹勁十足。同時,週三處在一周工作日的中間,上一個週末的快樂已經遠去,離下一個週末還有幾天,人們仿佛墜入到“工作泥沼中”,只能像“打了雞血”一樣投入工作,此時的精力最旺盛,且思路活躍最具創造性。

  雖然週三的工作狀態極佳,但人們的心情不一定是最好的。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心理學家查理斯·阿熱力教授的一項研究結果表示,週三是人們情緒的最低點,因為這一天進入人們視線和大腦中的資訊開始變多,心理受到的衝擊和負累也隨之增加,導致資訊焦慮。湯永隆也認為,在這種“打了雞血”的狀態下,人們可能長時間神經緊繃,很容易忽視身心的疲憊與不適,造成過度勞累。應注意勞逸結合,可以抽時間午休一會兒,或工作間歇喝杯咖啡稍作修整,避免長時間高度緊張對身心造成傷害。

  星期四:疲憊不堪。在經過了前幾天高效率、高強度的辦公後,許多職場人士已經身心疲憊,生理和心理都受到挑戰,所以有人將星期四稱為是“黎明前的黑暗”。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疲憊,讓人沒有心力再去過多爭執與較真,所以週四這天人們的順從性較高,說話也最容易通融,這種時候如果去找客戶或同事協商事情,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湯永隆認為,面對這種身心俱疲的情況,應該及時調節情緒或調動工作激情。比如早上工作前,先回想本周已經完成了哪些工作,把注意力放到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上,為自己打氣;也可以為自己買束花或者吃些美食,改善心情,緩解疲憊。

  星期五:心浮氣躁。由於雙休日即將到來,週五總會讓人們心情大好,遇事更容易看開,也更具包容心。心態的轉變讓一些平日裡看來有些頭痛、棘手的事情,在這一天也變得不那麼令人怵頭。另外,熬到了星期五,不少人會希望“一周事一周清”,工作效率提高,上班時間也不再顯得煎熬,甚至有可能不知不覺地幹過了點。但由於“趕著結束工作”,週五也是出錯率較高的一天。有研究也指出,星期五這天人們會變得大膽且具冒險精神,容易進行高風險投資或幹出格的事。所以,週五也成為一周中最容易被“炒魷魚”的日子。在這一天,面對工作更要小心謹慎,避免出錯,不要因為週末即將到來而心浮氣躁。

  最後,湯永隆強調,每個人的情緒、工作節律各不相同,上述總結只是大致規律,應找到符合自己的週期規律,應時而動,將效率發揮到極致。必要時,也可以去瞭解同事、上司、客戶等人的一周節奏,選擇恰當的時間找恰當的人辦恰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