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中風誘因有了排名
11/24/2020


國人中風誘因有了排名

  中風,已成為國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近期,由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品質控制中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卒中學會等機構聯合發表的《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卒中(俗稱中風)是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018年資料顯示,我國平均每5名死亡者中至少1人源於中風;因中風死亡的居民人數157萬,約占當年全球中風總死亡人數的1/3。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我國是全球中風終生風險最高的國家,中風也是造成我國早亡和疾病負擔的首要原因。

  《報告》作者之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血管神經病學科副主任李子孝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可引發中風的危險因素很多,單就我國來說,排名前五的因素分別為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和房顫。預防中風,關鍵是管理好上述重點危險因素。

  高血壓:超八成復發的誘因

  在影響中風首次發作和復發的因素中,高血壓都高居榜首,超過八成的中風復發與高血壓有關。然而,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卻居高不下,控制率也偏低。一方面,近幾十年來15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中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7.9%;另一方面,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知曉率為51.6%,治療率45.8%,但控制率只有16.8%,農村地區僅為13.1%。

  高血壓患病率的居高不下,與人口老齡化及檢出率上升有關。比如,最新的調查資料顯示,18~44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10.6%,45~59歲為35.7%,60歲以上則上升到58.9%;同時,高血壓知曉率在13年間提高了16.3%,農村地區增幅更加明顯,這直接影響了檢出率的大幅變化。但除此之外,現代生活帶來的諸多不良習慣也是高血壓患病增加的重要影響因素。沉迷手機、經常熬夜、飲食不均、運動不足,再加上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巨大壓力,以致年輕人高血壓患病風險大增。

  李子孝說,高血壓與中風之間的影響具有雙向性:只要穩住血壓,即使已是高血壓患者,中風風險也能降下來;而沒有高血壓的人,一旦得了腦血管病,高血壓患病率就會大幅上升。無論何人、無論何時都應遠離風險因素,嚴格管理血壓。

  吸煙:年輕人中風的主因

  吸煙會加快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促使斑塊形成,且吸煙年齡越早,對心腦血管的危害越大。據最新的國家流行病學統計,我國年齡超過15歲人群中吸煙比例是26.6%,也就是大約3.1億煙民。受此影響,在工作場所暴露於煙草煙霧環境中(包括二手煙)的還有近2.2億人,在家中暴露的有5.15億人。

  李子孝說,在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危險因素的情況下,長期吸煙會成為中風發作的最重要原因。很多年輕人中風的主要原因就是長期吸煙,一些中風的年輕患者煙齡甚至長達十幾或二十年。

  戒煙需要個人的堅持,也需要全社會更好地推廣、落實禁煙措施。只要個人戒煙達到一定時間,中風等多種慢性病的患病風險都會有所下降。

  血脂異常:農村地區最突出

  血脂異常是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啟動因素。無論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過低,或甘油三酯水準過高都會加速斑塊形成,斑塊脫落後堵塞腦血管,即可引發中風。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最新資料顯示,10年間,國人血脂異常患病率大幅上升,總體上男性高於女性。這主要與近30年來國人飲食結構的變化有關,即精白米麵和肉類吃得過多,而粗糧吃得太少,且油、鹽、糖攝入超標,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體現明顯。

  “除飲食結構的變化外,煙酒也是導致血脂異常患者增多的潛在誘因,尤其是長期酗酒對血脂的影響更大。”李子孝認為,控制血脂的核心還是從攝入和消耗兩方面著手,調整飲食結構,同時加強鍛煉,以消耗攝入過多的能量。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被忽視

  糖尿病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高危、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其中,糖尿病前期指沒有診斷為糖尿病,但關鍵指標糖化血紅蛋白值達到5.7%~6.4%,空腹血糖水準100~125 毫克/分升或餐後2小時血糖水準達140~199 毫克/分升。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都是中風的危險因素,因為處在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血管大多已出現明顯損傷,可引起中風復發。

  目前,我國成年人的糖尿病標準化患病率(除年齡影響因素之後的發病率)為10.9%,但糖尿病前期的檢出率已高達35.7%,這些都是中風的高危“後備軍”。

  李子孝說,糖尿病的總體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都相對不錯,但離理想的控制水準還有差距,尤其是糖尿病前期遭到忽視,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已成為沉默的殺手。除調整生活方式外,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堅持規律服藥,建議血糖異常的人群最好少喝或不喝酒,因為身體的糖代謝需要肝臟參與,而酒精的攝入會影響肝臟代謝,加重糖尿病併發症。此外,長時間精神焦慮也會導致血糖升高,控制情緒、疏導壓力有助於控血糖。

  房顫:抗凝藥使用率偏低

  心房顫動(房顫)會導致心臟血管內的血栓脫落,堵塞腦血管後引發中風。由於房顫發病率與年齡密切相關,8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超過20%,因此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展,房顫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無論是中風的一級或二級預防,房顫的管理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更麻煩的是,當中風合併房顫時,治療難度和用藥管理難度會明顯增大。

  使用抗凝藥是控制房顫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目前我國房顫病人的抗凝藥使用率偏低,在腦血管病患者中表現尤其突出。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抗凝藥使用率已提高了1倍,但仍然只有40%。普及抗凝藥的使用,加強房顫的治療和管理,將成為未來心臟病患者預防中風的重點。

  李子孝說,過去30 年間,我國中風死亡率仍呈增長趨勢,雖然去除人口老化影響後,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但絕對死亡人數每年仍在增加。此外,過高的發病率也留下了大量帶病生存的中風患者,目前已高達1300萬,可謂挑戰巨大。這要求每一個人從我做起,改變生活習慣,管住嘴邁開腿;也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發力,包括加強農村地區防治水準、強化高血壓管理和禁煙控煙力度,以及進一步提高中風治療技術,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