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用屏上癮的孩子們
11/27/2020


救救用屏上癮的孩子們 一塊小屏摧殘身心 癡迷手機斷送一生

  進入9月,全國迎來開學季。從“史上最長寒假”到“宅家上網課”,過去的大半年,很多孩子長時間面對各種電子螢幕。如今,家長們想要孩子收收心,奪回電子螢幕的掌控權,卻成了難題。近日,一項涉及1017人的調查顯示,77.2%的受訪者今年玩電子遊戲的頻率增加;65.5%的受訪者每天玩超過2小時;53.2%的人坦言因遊戲視力下降了。《生命時報》發起的一項調查則顯示,電子螢幕已成為威脅青少年身心健康、人際交往以及家庭矛盾的一大隱患,亟需約束與控制。

  半數孩子用屏“失控”

  距離開學只有兩周了,小佳的暑假作業還一字未動。這個暑假的多數時間,小佳都是在打遊戲、刷視頻、追網劇中度過的。眼看就要升六年級了,小佳媽媽很著急:“每天就知道抱著手機看個沒完!”小佳回懟一句:“你不是也一樣嗎?”小佳媽媽奪過手機,猛摔到地上,生氣地說:“還反了你了!”小佳大哭起來:“你賠我手機!”……此後幾天,小佳不吃不喝,抗議示威。家裡人看著心疼,三番五次勸和。最後,小佳媽媽承諾給她買新手機,小佳也答應乖乖完成暑假作業,這場家庭矛盾才算化解。

  類似的場景在不同家庭都有發生。《生命時報》對238名家長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90%的家長因電子螢幕使用問題與孩子發生過矛盾。受訪家長表示,孩子每天使用電子螢幕主要用來刷短視頻(29%),其次是打遊戲(24%)、線上學習(24%),通訊的占14%,還有10%愛看直播。其中,49%的孩子“玩起來沒完”,34%需要家長説明控制時間,只有17%可以自己合理控制時間。48%的受訪家長表示,孩子每天使用電子螢幕超過5個小時以上,僅16%在1小時以下。

  “這樣的調查結果在意料之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說,我們2015年曾針對全國10個省市少年兒童進行調查,我國少年兒童使用過互聯網的比例超過90%,手機擁有率超過60%。目前來看,兒童青少年使用電子螢幕主要呈三個特點:

  一是低齡化。早期調查發現,孩子最早接觸電子螢幕是小學四年級,因為學校通常在四年級開設資訊技術課。但近年來發現年齡越來越早,本報調查發現,40%的孩子最早接觸電子螢幕的時間在3歲以下,甚至有的還不到6個月。

  二是接觸群體越來越大。在過去,90%以上接觸電子螢幕多的孩子來自城市,如今該現象正快速向農村蔓延,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沒有家人看管,過度使用電子螢幕和沉迷、上癮問題更多。

  三是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長時間使用電子螢幕不僅導致視力受損,也給學習、生活、社交方式帶來不良影響。各類驚人的報導屢見不鮮:6歲男孩模仿短視頻特效,把眼球摳到淤血鼓出;10歲小學生打賞短視頻主播,一個月花掉4萬多元……引人入勝的遊戲設定,帶貨主播瘋狂叫賣,美食博主誘人的吃播等,讓青少年面對電子螢幕“根本停不下來”。

  一塊小屏摧殘身心

  專家們表示,不恰當使用電子螢幕對青少年的傷害是潛移默化的,等你發現的時候,它的傷害已經不淺了。

  視力嚴重下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陳躍國解釋說,孩子剛出生後眼球窄小,屬於高度遠視,視物模糊。隨著年齡增長,直至8歲左右,才逐漸恢復到成人正常的視物大小。但現在發現,很多孩子從五六歲開始,遠視就喪失了,等到上學後就近視了,這與過早過度用眼有很大關係。

  影響生長發育。陳躍國表示,電子螢幕還可能導致身體活動減少、脊柱變形、頸椎錯位等嚴重後果。本報調查顯示,27%的家長認為孩子使用電子螢幕會變得不愛運動、更加宅和懶,有的孩子早早的在頸椎後面鼓起了“富貴包”。孩子睡前玩手機,影響褪黑素分泌,還會導致睡眠障礙,影響生長發育。

  影響智力發育。渥太華CHEO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用太多時間玩電子遊戲,上社交網路和觀看電視節目,會導致大腦發育變差,看電子設備和電視時間長的孩子,認知能力比其他同齡人低約5%;孩子們每天花兩個多小時玩手機或看電視就會損害他們的腦力。另有研究表明,每天花大約10小時上網的大學生大腦皮層的灰質,比每天上網2小時以下的學生要少,而灰質是負責大腦思考的部分。

  出現社交障礙。有研究證實,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鬱症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孩子。本報調查發現,長時間使用電子螢幕後,31%的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急躁不安的情緒,甚至有社交障礙、沉默少言。

  影響一生發展。沉迷于電子螢幕的孩子,容易喪失求知欲,產生厭學情緒。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追蹤調查了50名沉迷於手機和50名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 10年後,50名癡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人考上大學,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

  最讓孫巨集豔擔心的是,電子螢幕搭載的不良內容,正腐蝕著未成年人的心智和思想。在一些短視頻平臺,惡俗、早戀、炫富、虐待動物,甚至有些打涉黃擦邊球的內容,(上接1版)都會讓孩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受到不良影響。尤其一些“00後”“10後”小“網紅”異軍突起,加上一些帶貨主播、網紅明星的賣力推銷等,讓孩子們對“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極度渴望,嚴重誤導他們的價值觀。2016年北京多所小學抽樣調查顯示,有八成小學生希望成為“網紅”。

  全社會要為下一代“控屏”

  專家們表示,現代生活離不開電子螢幕,尤其是電子支付時代的到來,讓其便捷性更加凸顯,它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改變是無法抹殺的。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將青少年依賴電子螢幕的問題都歸咎於它,從而盲目把電子螢幕妖魔化。孫巨集豔分析道,兒童青少年之所以對電子螢幕欲罷不能,主要與三方面因素有關:第一,青少年處於好奇心和思維意識形成階段,對於新鮮、有趣、形象化的傳播內容非常感興趣,視頻的視覺化、直播的現場感、遊戲的犒賞機制等,都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第二,家庭的錯誤示範效應。父母和長輩沒有教給孩子如何正確使用電子媒介。本報調查發現,47%的父母會在孩子面前玩手機、23%的父母會和孩子一起看電子螢幕,耳濡目染下,孩子很難不學著做。第三,互聯網企業監管不夠。為避免青少年沉迷網路,很多平臺推出“青少年模式”,但47%的受訪家長認為形同虛設,換個登錄方法就又上去了,只有14%的家長認為有用,還有9%的家長發現“孩子自己偷偷關了”。

  辯證看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電子螢幕,而不是一味打壓和排斥。1.多花時間陪陪孩子。家長不妨放下手機,陪孩子多玩遊戲、讀新書、做手工、做家務、做運動等,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2.形成約定使用時間的習慣。家長應合理管控孩子的用眼情況,與孩子約定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每次最好不超過30分鐘,同時也可以設置手機,觀看多久後自動關閉程式以限制孩子的使用時間。3.關閉所有不必要的推送通知,降低螢幕色彩飽和度,在主螢幕上只留下日常工具,卸載容易使孩子上癮的遊戲、視頻軟體。4.不要讓孩子自己設置登錄帳號,更不要讓他們綁定銀行卡等。

  孫宏豔還建議,各類平臺應生產綠色健康的內容,尤其是在覆蓋兒童青少年群體的產品開發上,應區分年齡層,利用現有技術讓“青少年模式”真正發揮作用,除了限時使用,還要重視過濾不良資訊等。像英國還從法律層面出臺規定,18歲以下未成年人不能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上給喜歡的帖子點贊。

  在法國,3~15歲學生在校期間嚴禁使用手機。陳躍國認為,一般不建議幼稚園課堂上使用電子螢幕,即便是閱讀,也要少看密密麻麻的小字,選擇大字的畫冊。上課40分鐘後,老師應鼓勵學生去室外走走,最好每天在陽光下參加2個小時左右的戶外活動。孫巨集豔則表示,學校應提升媒介素養教育,説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路和電子設備,樹立科學的成才觀;應重視設立豐富的興趣愛好社團,為青少年提供社交和學習平臺。

  最後,陳躍國提醒,一旦孩子在使用電子螢幕時有流淚揉眼睛、湊近觀看、擠眼睛等情況,家長要儘快帶孩子就醫,查看是否有視力異常,儘早解決和配鏡,建立視覺健康檔案並長期追蹤觀察,避免近視發展度數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