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自理”才算長壽
12/30/2020


“高齡+自理”才算長壽

  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54億,占總人口的18.1%;65歲及以上人口約1.76億,占總人口的12.6%。我國表面上看是進入了“長壽時代”,但實際上,多數老人高齡但不健康。近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編撰的《寫給中國人的健康百歲書:健康長壽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提出,“活得久≠長壽,高齡+自理”才是長壽的核心標誌。

  慢病+失能,多數中國老人的生存現狀

  古代社會人均壽命只有20多歲,50歲以上就可以稱為長壽老人;現在則是將80歲以上的老年人稱為長壽老人。“只要社會進步就會有長壽,人口老齡化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說,伴隨經濟發展,人們愈加注重健康投入,醫學技術進步、衛生水準提高以及我國在老年人群健康保障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落實,都為人們的老去提供了底氣。

  《2020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資料顯示,2000年到2016年,全球人均預期壽命增加了5.5年,從66.5歲增長到72.0歲;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2歲增長到76.4歲,高於世界平均水準。但是,預期壽命是以死亡為終點,如果計算以喪失日常生活能力為終點的健康預期壽命的話,2016年中國人口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這意味著,中國老年人平均有7.7年處於生活品質較差的疾病、殘疾等非健康狀態。劉維林表示,雖然我國目前整體上已進入長壽時代,但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長壽狀況不平衡,長壽但不健康的問題比較突出,普遍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與慢病共存。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資訊中心發佈資料顯示,我國2.49億60歲以上老年人中,超過1.8億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和多種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五種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病病程長、遷延不愈,是導致老年人身體機能受損和生命品質下降的主要誘因。

  失能者較多。失能是老年人帶病生存的特殊狀態,需要他人照顧,身心都一定程度遭受著痛苦。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公佈的資料顯示,老年人五項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自行吃飯、洗澡、穿衣、上下床、上廁所),中國64~74歲老人至少一項能力受損的比例為20%,75歲及以上老人的占比達36%。

  “活著”與“健康的活著”天差地別

  “長壽不能只從壽命長短來衡量,重要的是老了以後還能擁有生活能力和維持身體功能,活著與健康的活著,天差地別。”劉維林說,延長人口健康預期壽命,對於提升老年人口生活品質,減輕國家、社會、家庭的醫療和養老負擔都有重大意義。因此,衡量長壽的標準不僅包括高夀,還包括生活能自理,具體來說就是自理做事、自主決定、自尊和自強。

  自理。很多老人雖然高齡,但其生活多為他人照護,不能自行完成一些基礎活動,這樣的晚年生活品質並不高。曾有一項對63~85歲老人的訪談指出,就算老人感到病痛,但如果自己尚能照顧自己、不麻煩子女,就會感覺自己是較健康且幸福的。

  自主。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自主權是老年人綜合健康狀況的核心組成部分。老年人有權掌控一些事情並做出選擇,例如穿什麼衣服、和誰交友、參加何種活動等。老年人擁有自主權,才能更好地維繫尊嚴、獨立和自由。相關研究也指出,老人的自主性越高,對生活越滿意。

  自尊。自尊是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當老人慢病纏身,需要他人照顧,甚至行走、吃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時候,自尊心就可能受到傷害,有苦難言。另外,加拿大肯高迪亞大學人類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老年人在晚年保持和提升自尊心,有助於緩衝他們可能遭遇的潛在健康威脅。比如有些老人自尊心“作祟”,但凡身體有一些不適就會及時就醫,以維持自己身體健康的狀態。

  自強。自強是老人活出個性、實現自我價值的動力和精神。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發現,老年人不管生活目標是什麼,是遠大還是適度,只要有目標就會比沒有目標活得時間更長,活得更快樂。

  各方保障,跑好人生馬拉松

  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在1998年國際老年人年會啟動儀式上說:“生命已不再是短暫的衝刺,而更像是馬拉松。馬拉松選手會告訴我們,要完成這項比賽就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訓練,同時還應有頑強的毅力。要長壽就需要我們有同樣的精神。”劉維林表示,我國在縮小預期壽命與健康預期壽命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在人生這條馬拉松上,實現健康的長壽需多方共同努力。

  老人:科學養生,愉悅身心。劉維林說,困擾老年人健康的最大問題是健康素養低,普遍防病意識較弱,即使渴望健康也不知如何維繫,過度養生、過度治療等問題嚴重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建議老年人多從權威管道學習養生保健知識,堅持健康生活五大原則:作息規律維繫新陳代謝;足夠營養保證能量充足;良好睡眠維護認知能力;堅持運動提升肌肉力量;精神愉快保持心理活力。另外,老年人要重視提升社會參與,維護自尊:可以將自己的底線寫下來,告訴家人哪些事情需要和自己商量,哪些問題應自己做主;即使年齡大了,也該有生活目標,或再就業創造價值,或投身於公益事業,又或是追求興趣愛好,不能對生活失去自信與激情。

  家庭:適當放手,合理照護。長壽離不開家庭和諧、子女孝順。但孝順並非事事包辦,家人應適當放手,尊重老人的自主權,大到選擇何種養老方式,小到如果選擇日用品,都該儘量讓老人自主選擇。比如,選擇智慧產品時,老人可能不太懂,家人應耐心講解,讓他們瞭解後選擇喜歡的款式。對於有疾病纏身的老人,家人在及時照料的同時,應細心安撫老人情緒,多些鼓勵和提醒,讓老人積極與疾病相處,改善生活方式,延緩疾病惡化。

  社會:社會支持,醫療保障。讓老年人長壽需要健全的養老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比如日本,近年來一直在致力於發展社區居家養老,加強無障礙、護理小時工等社區養老服務建設,完善社區環境以促進老年人“自然地保持健康”。而美國,雖然醫療技術先進,但人均健康預期壽命並不高,甚至低於古巴,這是因為古巴重視預防保健,醫療成本也比美國低,是世界上人均家庭醫生最多的國家。因此,提升醫療服務水準,降低老年人就醫成本,也是提高長壽水準的重要條件。我國近年來一直努力提高養老金水準,促進藥品價格降低,各地還根據實際情況為高齡老人發放津貼等,未來仍需強化老年人醫療保險政策保障、健全慢病管理、完善康復醫學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