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該不該知天命
2/17/2021


50歲該不該知天命 激情或下降,當仍在活躍期,可有所求、有所爲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這是說50歲之後,知道了自己的成就已成定數,不屬于自己的再努力也沒用了,故而做事情不再強求結果。近日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科研人員發表在《心理學新思想》上的一項研究也顯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激情、毅力確實會減弱;到了50多歲時,激情和毅力之間的聯系就很薄弱了。那麽50歲就真的要不再追求結果,順應天命嗎?  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科病區主任張興理表示,“五十知天命”這種說法就現在來看有些過時了。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們學識眼界、經濟地位、思想層次的提升,如今50歲的人仍能處于拼搏奮鬥的階段。在很多單位、組織中,50多歲的員工或領導層還是非常活躍和奮進的中流砥柱。普通人中,即便生活趨于穩定,卻也還有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擔,因此對自己的發展和進步仍有要求。現在的中年人,心態上也更加年輕,這從他們的穿著、打扮、做事風格上都能看得出。所以,50歲絕對不是一個“知天命”的年齡。當然,有的人確實可能在這一階段出現一些消極的心理變化,需要加以關注。  激情不如從前。上述研究指出,激情是良好表現背後的動力,可以促進一個人幸福和自我成長。然而,當人生到了一定階段後,可能出現激情減退的情況,但這種減退和年齡沒有必然聯系,更多的與個人的際遇、經曆有關。一般來說,在45歲以後,如果一個人在生活工作中沒有什麽特別的成就或明顯的進展,或是生活經濟壓力過大,就可能導致激情下降,做什麽都提不起興趣,深居簡出,不願意參加社交活動。不僅影響個人的幸福感,也不利于發展和人際交往。  毅力下降或轉移。毅力是指一個人對長期目標的耐力與熱情,以努力、勤奮爲特征,有助于在進展失敗的情況下保持興趣,不放棄。張興理表示,人到中年後對事情的執著確實會有所下降,但這不一定都是壞事。因爲經曆多了以後人們更容易看開,明白有些事不是單靠個人努力和堅持就能解決的。從積極層面講,這會少了一些較真;但從消極層面來看,也可能會使人變得不再願意努力和付出,容易妥協、放棄。此外,還有一些人的毅力不是下降,而是轉移到自己更能掌控的事情上。比如在事業上順其自然,但在家庭、子女教育、個人愛好等方面變得更加投入、執著。但要當心,如果一個人開始對生活中任何事情都無法持之以恒,隨波逐流,那麽不僅發展受到影響,個人幸福感也會喪失。  思維模式比較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人可能會形成固有的思維模式,尤其是長時間做同樣的事情後,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思維僵化的人通常表現較爲固執,聽不進勸說,不願意改變或接受新事物,長此以往導致欲望降低,地位、狀態固化,甚至開始“認命”。但也有些成長型思維的人,即便年齡增加,仍然樂于思考,積極參加活動,涉獵新知識、新技能。除此之外,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也較少擔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會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學習上。  50多歲仍是活躍的中年期,身體硬朗、思維活躍,還可以有所求、有所爲。但如果確實出現動力不足、堅持不住、沒了樂趣等情況,張興理建議試試以下辦法進行調整:  1.借助外界力量帶動自己。一個人內在産生惰性、老想放棄時,靠自己很難走出來,可以借助一些外在力量來帶動。比如求助于家人、朋友,讓周圍人參加活動時叫上自己,或者與你多分享一些愉快的社交活動經曆,鼓勵你變得更社會化一些。即便一開始可能是被動且不情願的,但持續地參與社交可以帶來認知上的改變。  2.培養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50歲的人很多已經生活安逸、心無波瀾,要想對生活保持新鮮感,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如攝影、畫畫、唱歌等。既能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充實生活,也能在從事興趣愛好的同時增加人際交往,甚至能在喜歡的領域鑽研出深度。  3.活到老,學到老。養成學習的習慣,能保持年輕的心態,跟上時代的腳步。50多歲的人學習不是爲了取得成績,因此會少了很多“功利心”,多了一些“興趣”,相比之下會更容易堅持,也不會感到辛苦與壓力,也容易獲得成就感。  4.嘗試和年輕人交朋友。多和年輕人來往有助于接觸新事物,保持活力,但如果融入不進去,也會帶來情緒上的副反應。所以在與比自己年輕的人交往時,要有意識地去接納他們的觀點,當觀點不一致時做到求同存異,盡量理解、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