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民紀周統30年醉心貝殼工藝製作
3/13/2018


貝殼雕出青島八大建築

青島市民紀周統30年醉心貝殼工藝製作

許多生活在海邊的人,對於散落在沙灘上的貝殼並沒有太多的關注,但是在市民紀周統的眼中,這些小小的貝殼卻有著別樣的姿態與色彩。他用了將近30年的時間,用貝殼蓋起了微縮版的青島八大建築:花石樓、迎賓館、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總督府、棧橋、老市府、老火車站……亭台樓榭、紅瓦尖頂、雕花玻璃,堪稱實景還原,令人歎為觀止。

 

30萬片貝殼造出“迎賓館”

來到紀周統的家中,記者看到他家客廳不大的空間擺滿了貝雕成品,雖然屋內光線略暗,但是貝殼本身自帶的光彩卻讓這些微縮版的建築散發出別樣的色澤。在目前已經完工的這八大建築中,青島迎賓館堪稱是體量最大的一個。據介紹,迎賓館基本上是按照1100的真實比例打造的,4層主樓、4層附樓,還有底層的半地下房間的整體佈局皆真實還原,如果不是仔細探究,根本不會想到如此龐大的建築、如此精緻的細節呈現,全部是用貝殼製作的。

紀周統告訴記者,“迎賓館”用了30多萬片貝殼製作完成,整整花費了他兩年半的時間,“紅色屋頂是扇貝殼,正門牆飾上的淡綠色、淡灰色花崗岩石,則是鮑魚殼一片片拼貼出來的。”整體說來,貝雕的原材料基本上就是鮑魚殼、扇貝殼、江貝殼,先把它們加工成小片,再仔細地用手工磨成長度一釐米左右的“磚瓦”,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圖紙,一磚一瓦地蓋起來。

 

耗時30年實地測量200餘次

紀周統從小住在榮成路,海邊俯拾即是的貝殼是他偏愛收集的寶貝。“一開始是做小擺件,也算是為後來的貝雕版青島八大建築練手吧。”紀周統從18歲開始動手做貝雕,一做就做了30多年,為了還原這些老建築的真實模樣,他一邊測量、畫圖紙,一邊思忖著貝殼的尺寸和用料,“當年為了製作花石樓的圖紙,可是沒少費工夫,差不多用了三年的時間,去實地測量了200餘次。後來,紀周統又陸續製作了總督府、棧橋、老市府、老火車站……無一不是按照這種“笨辦法”來做的,為的就是一個“真”字。

 

專跑海鮮市場去收集貝殼

製作貝殼建築對貝殼的品質要求很高,尤其是對貝殼的硬度和顏色非常苛刻,一大堆貝殼裡真正能打磨成貝雕建築用的“磚”“瓦”很少,為此,紀周統沒少跑海鮮市場。“我買扇貝,不挑個頭,不揀肥瘦,只要求貝殼的外表顏色好看。”紀周統說,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周圍的海鮮酒樓去收集鮑魚殼和扇貝殼,知道他有這個愛好,一些飯店就將扇貝殼攢起來給他。紀周統拿到工廠切割後再細細打磨成貝殼薄片。

除了這些能夠尋到的貝殼素材外,更多的時候,紀周統還需要到專業的貝殼加工廠去進貨。紀周統告訴記者,像是製作玻璃的貝殼內片通常要達到50克,100元,“粗略算下來,為了完成這些貝雕作品,這些年來,僅是成本,花了也有二三十萬元。”

 

家中開起貝雕展覽館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些年來,紀周統醉心於自己的貝雕藝術,他所做的貝雕建築全都是德式建築。目前,除了已經完工的青島八大建築外,紀周統下一個目標就是要製作貝雕版的市公安局老建築。

由於採用的貝殼硬度都很大,保存仔細,“建築”沒有受到任何損傷和腐蝕,跟海邊剛收集來的貝殼並無太大差別,哪怕是再保存個十幾、二十年都沒問題,但是讓紀周統煩惱的是,現如今的這些貝雕作品越來越多,如何存放成了一個大問題,“家裡的居住空間只有這麼大,現如今還得辟出專門的空間來存放它們,生怕一不小心,弄壞了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心血之作。”對於這些貝雕作品的處置,紀周統告訴記者,這些年來,自己一門心思地做貝雕,卻從未想過它們的“未來”,“做貝雕是我的愛好,這麼多年來把它當成事業來做,卻從未對外宣揚過這件事情,也只有身邊的親朋好友知道我用貝殼製作了青島的不少老建築。”紀周統對於這些貝雕作品充滿感情,他說,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開起專屬於自己的貝雕展覽館,將所有的貝殼建築陳列起來。(周潔)

【配圖:1、紀周統與他創作的貝雕作品

2、紀周統的貝雕作品都是實景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