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子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蔡佩芬
7/1/2008


大手牵小手,同心一起走

回想二十多年前三個兒女陸續報到,每天都在奶瓶與尿布之間打轉,好像沒有多大功夫盤算「對孩子的期望」,靠著神的恩典加上後天的努力,我們夫妻倆跌跌撞撞地嘗盡養兒育女的挫敗與歡欣;去年老二醫學院畢業,老三也從教育研究所畢業,加上老大前幾年已經拿到藥學博士學位,是個執業藥劑師;總算從此不用再操心孩子的學費與生活費,大可慶祝從「父母學校」畢業了。雖說孩子們在學習上都小有成就,但是最叫我們安慰的是,三個孩子的EQ都是相當高,都是一般人眼中所謂的「優秀青年」。我相信沒有任何父母想生一個「壞孩子」,父母教養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孩子「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但是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價值觀,所以對成功的定義也就不一樣。有人追求名,有人追求利,有人追求學術上的成就,有人追求家庭的幸福。父母也因著自己的背景及對成功的定義,對兒童教養有不同的期待。

近年來,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已經成為一種工業,每年都有成堆的書出版,從各種領域的專家都紛紛出書教你怎樣帶孩子。但作為父母的,在兒童教育的熱潮中隨波逐流之時,有沒有真的想到自己想要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自己對孩子的期盼是什麼?我們教育孩子的目標是不是正確?我們為子女所做的或要求孩子去學去做的有助於達到我們教養孩子的目標嗎?尤其是基督徒的父母,在送孩子參加各種才藝的同時,有沒有想到這些才藝老師或團體所教導的觀念是不是符合聖經原則?

你在孩子心中正種下什麼?

不知你是否瞭解,所有的訓練,不論好壞,都是在家中發生的。教養訓練是在於灌輸價值觀、態度、回應以及提供對於孩子生活的宏觀,家庭才是真正訓練的基地。今日你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什麼,將來你就會收割什麼。我們必須時常自問:「我們在孩子心中種下什麼?我們會喜悅將來我們所收割的嗎?」我們很多人都做得不好。事實上,我們可能常想要放棄,因為似乎為時已晚,但其實並不晚。幸好,靠神奇異的恩典,祂可以改變我們,進而改變我們的孩子。Biblical Foundations for Freedom機構的創辦人Rev. Paul J. Bucknell 在他所寫的【聖經中的教養原則】一書中有一些叫人深思的提醒,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父母在教養子女的目標設定上常犯的幾個錯誤:

1.
錯把才藝當目標
在談為子女教育設定目標的時候,我們談的是我們希望子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是子女的人生目標。最後他們終究會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其實並不知道,但在兒女觀念人格開始成型的時候,父母鐵定是最有影響力的人。中國父母常送子女學各種才藝,但錯把學才藝當成目標。估計百分之九十的中國家長都會送子女學鋼琴(或其他樂器),但問起以後他們希望子女靠音樂維生嗎?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長都會說不。那逼孩子學樂器為的是什麼?有些家長說,我只希望孩子可以藉音樂陶冶身心,畢竟全世界只有一個馬友友,音樂怎能當飯吃,想想何苦逼孩子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學習一點樂趣都沒有的項目呢?

2.
自己的不足投射在子女身上
孩子,我希望你比我更好!這是常常由父母口中說出的陳腔濫調。基本上,這是非常不負責的態度。自己都做不到的事,為什麼要要求孩子做到呢?作父母的,要時時反省自己加諸於子女的期望,確定不是出於自己的遺憾,不要要求子女去替自己完成夢想。坊間教養兒童的書很多都會強調建立孩子自尊(self-esteem),讓孩子認為自己很行;但很少書是在教導如何去服務他人的。許多父母教養的重點都是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注重建立子女的能力。但如果單單把這些當成教養的目標,常訓練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子女。作為基督徒,聖經的教導是愛神,愛人。歌林多前書13章形容『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3.好的學業成績當成教養目標:
不用說,這是中國家長最常犯的毛病。在中國家庭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魔咒始終束縛著我們。我們教會有一個姊妹分享他女兒在小學時被校園惡霸欺負的經驗,這個小惡霸不是我們一般想像的身材壯碩,人高馬大。她是一個華裔女孩,一直都是第一名,但因為這個新來的 競爭者太強,她就只好用各種手段惡意的攻擊騷擾這個「新來的」同學,這樣的行為一直持續了有三年之久直到這位姊妹搬走為止。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就會有這種為達目的(拿第一)不擇手段的態度,會是誰教的呢?這樣的孩子即使學業成績一路唸到高等學校都很好,又怎能期盼他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最重要的是有這樣價值觀的孩子注定是要過悲慘的一生,永遠不得快樂,因為總是會有人比他強。

4.最後一種父母常犯的錯誤就是根本沒有教育目標。這種父母的教養原則是純粹出於「方便「的原則,只要孩子不來煩大人,一切都好。其實這些家長還不少,尤其是事業心重的父母,常常把教養孩子的責任推給別人,另一半,祖父母,甚至學校老師。我們在服事教會兒童事工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就是你們應該教教這個,教教那個,好像教養都不關父母的事一樣。沒有目標的教養態度給孩子是一種沒有原則,無所適從的訊息,也難以塑造孩子正面的性格。通常問題孩子也是出於這樣的家庭。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個家庭的價值觀不知不覺的就植入孩子的心中。這種淺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是對孩子的一生最具決定性的影響力。作父母的如果不靜下心來好 好的檢視一下自己的目標,很容易隨波逐留,只看別人的外表的成果而作出很多根本原則上互相衝突的決定。父母要常常捫心自問,「我要我的子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然後切實採取的行動,對基督徒來講,這個目標很明顯,神在彌迦書中透過先知彌迦對世人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彌迦書6:8)神要我們成為榮神益人的人,並享受每日與神同行的喜悅。這也是基督徒父母教養子女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