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3G 到 聲音+

安平
6/12/2009


如果您最近有機會到中國旅行,一定會注意到一個舖天蓋地的廣告:迎接3G時代!所謂3G,是指全面無線高速上網服務,是傳統上網和移動通信的結合。方便的迷你筆記本電腦和視頻手機是3G產品的直觀體現。究竟3G能不能撐起一個時代,仍是許多人爭論的一個話題,但毫無疑問, 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對傳統傳媒型態帶來巨大的衝擊。

 

四月初,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舉行的國際研討會上,前遠東廣播公司董事會主席 Robert Fortner教授發表了其對世界各地傳媒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成果,並就新舊媒體的概念提出獨特而精闢的見解。他認為舊媒體不是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也不是互聯網和手機;其區別並不在於所使用的科技和載體,而在於其營運觀念是否注重與受眾的緊密互動和參與程度。重點不在外面,而在裡面。 媒體對新科技的因應則仍是透過適合的手段,將適合的內容,傳遞給適合的受眾這一基本法則。

 

羅馬書12:2說到:「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心意”原文是νοȖς是指我們的思想,是指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思想態度與理解。在科技迅速發展的這個時代,在持守核心價值的同時,我們不僅需要在技術上與時共進,更要在觀念上不斷的突破成長,而這也正是前文所述「聲音+」這一策略的意義所在。

 

廣播是以聲音傳送為主的媒體。隨著現代人使用媒體習慣的改變,我們今天所做的廣播已不再是傳統上以收音機為工具的傳播模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我們的網站上下載到手機或iPod裡來收聽。有些節目在熱線電話之外更增加手機短信服務;有些節目開通了博客,或提供節目內容簡介及信息大綱等文字,甚至音頻乃至視頻資源,這些都是「聲音+的外在直接體現。

 

另一方面,「聲音+更體現於聽眾的高度互動和參與。網上的留言板和討論區成了聽眾聚集分享彼此關懷的團契,並從虛擬空間延伸到真實生活(詳見2009 1月刊天訊);同時,博客也成了聽眾參與的園地和接觸點,透過這些「聲音+」的空間,我們有機會從中發掘、培養人才。過去一年中,已有兩位忠實聽友開始參與節目主持的工作,還有十幾位成為我們的遠距義工,參與節目製作、博客管理、聽友聯絡和節目推廣等各個環節。這些傳統廣播之外的事工正是「聲音+的更為深入的發展,也正是新媒體理念的體現和實踐。

 

「聲音+,加上去的不單是文字、圖像和影像;也是施受雙方的互動,彼此角色的轉換;更是 “道成肉身”的製作精神,“本土化”事工方向和“可傳承性”的長遠大計。 


相關訊息
聲音+ ( Vo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