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受損的血管
12/22/2020


如何拯救受損的血管

  “中國人群的心血管健康狀態不容樂觀。”不久前,在中國心臟大會心血管流行病與人群防治專題研討會上,有關專家透露了這樣一個消息,其指出,我國具有理想心血管健康狀態的人比例極低,分別為男性0.1%,女性0.4%,合計0.2%。最新發佈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下文簡稱《報告》)也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總人數達3.3億,心血管病死亡仍佔據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不過,專家表示,只要有針對性地規避或改善相關行為,就有希望挽救受損的血管。

  要戒除的:煙和酒

  吸煙對心血管的傷害非同小可。煙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會刺激血管,造成血管內膜增生肥厚、彈性降低,進而形成血栓,使血管腔閉塞。不過,只要戒煙,僅24小時後就會出現血壓降低等積極改變;戒煙1年後,冠心病發病風險降低50%;戒煙15年後,罹患冠心病的風險降至與從不吸煙者一樣。飲酒對血管的傷害同樣巨大。中國一項有關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顯示,55歲以下患者中,超過1/5的誘因是近期不良生活方式,其中又以大量飲酒為最多,占比14.6%;《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則指出,長期危險飲酒者的心血管意外發生率為19.23%,非長期過量飲酒者極少發生心血管意外。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說,煙酒戒起來十分困難,通過個人意志戒煙成功者只有5%,因此,戒煙最好的方法是到戒煙門診尋求專業幫助。無論戒煙或酒,都不能受到周邊親朋好友的負面影響,尤其在戒煙戒酒的早期階段應儘量避免聚餐,建議請周圍的親朋監督,態度必須堅定。

  要改善的:鹽攝入和活動量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劉先寶說,在生活方式的改善中,飲食與運動可調整的空間最大。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發現,相比飲食不健康人群,保持健康飲食模式的人,心血管死亡風險低35%,心肌梗死風險低14%,心力衰竭風險低28%。但《報告》顯示,過去30年,我國居民不健康飲食導致的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死亡人數從1982年的107萬人,增長到了2012年的151萬人。在所有膳食因素中,對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影響最大的是高鹽攝入。專家強調,老年人由於味覺下降,減鹽會面臨更多困難。建議老年人從少量減鹽做起,通常2周後可逐漸適應,而後再提高減鹽量。除減鹽外,增加蔬果和雜糧攝入也應列入飲食改善的日程。

  我國居民的運動量也在不斷減少。據統計,成年居民2009年的平均身體活動量比1991年減少了四成多,靜態時間則增加了33%,導致超重和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這將帶來一系列心血管損害,而增加運動則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風險。資料顯示,中國居民活動量最高組與最低組相比,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了41%。另有研究發現,若能通過運動縮小腰圍至標準值(男性小於85釐米,女性小於80釐米),發生缺血性心臟病、急性冠心病的風險可分別減少22%和23%。專家建議,找個運動的伴兒,有助於養成鍛煉習慣,做到長期堅持。

  要防住的:抑鬱和睡眠障礙

  《當代護士》2018年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同年,《世界睡眠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睡眠障礙會造成內分泌紊亂,且伴有全身炎症反應、糖耐量受損,進而導致心肌梗死。其中,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與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關。可以說,重度抑鬱和睡眠障礙已成為導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

  張海澄說:“臨床有不少三四十歲的患者,血壓、血脂都不高,沒有糖尿病和家族病史,平時愛運動,卻突發心梗。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壓力特別大。”因此,心理健康必須引起重視,只有學會減壓,遠離抑鬱症及睡眠障礙等,才能更好地保護血管。建議工作時,每隔1小時就起身讓思維放鬆一下,哪怕5分鐘也好。睡眠不好的人,在排除疾病因素後,建議改變就寢習慣,如睡前1小時內不要工作或玩手機,洗個熱水澡或泡泡腳,聽點輕鬆音樂。

  要治療的:幾種慢性病

  可對心血管造成損傷的疾病很多,最主要是“三高”。血壓升高時,動脈平滑肌收縮,血管壁纖維組織增生,內膜增厚。如果此時血脂過高,動脈管壁就可能沉積大量膽固醇,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而長期血糖高會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進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報告》顯示,如果所有高血壓患者獲得妥善治療,我國每年將減少80.3萬例心血管病事件;如果採取服用他汀類藥物等調脂治療,2016~2030年預計可避免970萬例急性心梗和780萬例腦卒中;中國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30年隨訪則發現,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積極干預,可使心血管病死亡風險下降33%。

  除“三高”外,慢性腎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因為慢性腎病可導致高血壓、血脂異常及貧血,造成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來自全國醫院品質監測系統的資料顯示,心血管病直接合併慢性腎病的患病率為7%左右。

  兩位專家表示,目前慢性病治療和管理的突出問題是患者頻繁換醫院、換醫生,治療的長期一致性較差。慢性病的管理最好固定在一個社區醫院,社區醫生會根據患者檔案長期跟蹤,一旦出現複雜問題也可及時轉診。此外,建議60歲以上的人每年保證一次體檢,除血糖、血脂、尿酸、肝功、腎功、心電圖外,必要時還可做一次超聲心動圖。

  要提高的:緊急就診意識

  心臟病發作後,能否第一時間就診將直接決定死亡風險。但《報告》援引的2019年一項針對中國冠心病患者的研究顯示,僅43%的患者認為胸部不適與心臟相關,24%的人認為“等等症狀就能緩解”。另一項針對北京市18個區縣的調查顯示,僅31.7%的人會在心臟病發作時叫急救車去醫院。急救意識的不足,導致我國急性心梗患者的入院時間被延誤,從症狀發作到介入治療的平均時間達到5.5小時,明顯長於發達國家。

  劉先寶說,急性心梗的救治關鍵是及時疏通血管。如果發病後1小時溶栓,每治療1000例患者,可減少50例死亡;發病2~6小時治療,死亡病人減少30例;6~12小時治療,只能減少20例死亡。專家指出,“有胸痛,上醫院”應成為人人皆知的口號,特別是活動後出現劇烈的壓榨性疼痛、撕裂疼痛,或嚴重憋氣、有頻死感、血壓明顯異常等表現,應撥打120;心跳過快或過慢也要叫急救車,不建議自行搬動患者乘車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