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耶穌的腳蹤看基督徒的道路 (4)

馬世光
5/20/2004


一個基督徒肯破碎自己,表示他對主的愛純摯無偽。主耶穌被賣前的一次宴席上,有一個女人拿來一瓶珍貴的哪噠香膏,打破玉瓶,把香膏澆抹在耶穌頭上(可十四3)。主耶穌稱讚她說:「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並吩咐門徒無論在甚麼地方傳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可十四6-9)。在實際生活中,每個基督徒都有一個「玉瓶」(代表「自我」),裡面裝著「香膏」(神給我們的種種恩賜),平時我們只懂得欣賞它,珍惜它,很少有人肯為主的緣故打破它。「玉瓶」不破碎,裡面的「香膏」即使價值再高,也毫無意義。一個基督徒縱使有高超的才華和學識,若不肯用在主身上,那才是真正的浪費。

基督徒有了「破碎」的經歷,表示他真正遵行父神的旨意,進入了(2)「事奉」的實際。使徒保羅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

「事奉」是信徒的生活重心,更是信徒的職責。我們將「身體」(代表我們全人)獻上,是主權轉移的實際表現,體現了我們對神的愛和順服。信徒在事奉中可學習「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在事奉中學會如何體會神的心意,讓祂在我們身上的計劃得以成全。並且,藉著事奉使我們不斷「更新而變化」,以致「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22)。從啟示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將來天上的聖城新耶路撒冷,其根基是由十二種寶石修飾的(啟二十一19-20),這十二種「寶石」,象徵著一切被「更新而變化」的信徒。

基督徒的事奉,從消極方面看是一個「被建造」的過程,從積極方面看則是一個建造基督「身體」──教會的過程(弗四12)。在教會的事奉中,除了聖靈的主導地位之外(弗四15-16),不可疏忽信徒的重要成份:(1)眾信徒在真道上的成長(弗四13)。教會全體信徒在神的話語上一同長進,在事奉上一同盡功用,不能只滿足於少數人的事奉。(2)運用眾信徒的不同恩賜,彼此配搭事奉(弗四11-12,16)。教會中單靠牧師或少數長老執事是不夠的,必須盡力發掘信徒的各種恩賜,讓它發揮功用,並使各種恩賜彼此配搭,才能產生功效。

基督徒在事奉的生活中,尚須學習一項重要的屬靈功課,就是「變像山」的經歷(太十七1-8)。當時,彼得因著看見摩西和以利亞,興奮得忘乎所以,竟想搭棚久居。我們在事奉中也常常像彼得一樣,將某些人、事、物視為與主同等,甚或超越主之上。然而父神並不喜悅我們如此,祂用「雲彩」遮住他們,祂要我們「不見一人,只見耶穌」,祂要我們單單聽從祂的愛子──主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