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水 - 日本福岛核災的難題
8/21/2013



是水的問題?– 卻是誰的難題?

27年前 (1986),一個不為人注意的日子,竟因著一起意外,而烙印進歷史。這事故在我們居住的這顆藍星上留下幾近「永恆」不蛻的傷痕,發生了何事?人類史上最糟的核電廠爆炸、核輻射擴散事故在 4月26日這天發生了,前蘇聯 Chernobyl nuclear power plant (靠近 Pripyat, Ukraine),因測試不當與人為失誤,使冷卻水循環系統不能正常運作,引發爆炸、燃燒,導致輻射物大量外溢,核反應爐燃料棒因此溶解 (meltdown)。其影響所及在核電廠周圍 30公里內,被標定為禁區,不宜人居,而 Pripyat 城更變成 ghost town.

4/26哀曲綿延

根據聯合國輻射科學委員會 (UNSCEAR)自 1988 至 2011多年的追蹤調查報告,這起大災難造成社會、環境、與人們生理及心理上極大損害。在往後十年內,兒童與青少年罹患 thyroid cancer與 leukemia 癌症病例持續加增,其他病變也相繼出現。此核災在當時使得卅餘萬人無家可歸、生活秩序大亂,必須遷往他地,更得承受他人鄙視的壓力。

最近 (2013年5月),南加州大學 (USC)全球健康計畫與國際綠十字組織 (Green Cross International)聯合發表了一項科研報告,是針對車諾比核災難所造成的後遺症,進行三年的社區訪查、會議、與文獻的剖析。他們發現在受 Chernobyl 核災難影響的 Belarus, Russia and Ukraine 區域,有超過 1000萬人在生理與心理上受到相當大的衝擊,遠多於最初的卅萬人;受污染與損害地區也不只限於半徑 30公里內的緊鄰地土,而是向北超過 500公里範疇都受衝擊,大約是 1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這些人們明顯的比其他區域裡的人更焦慮與抑鬱,不但得憂鬱症的人比例甚高,且有自殺傾向,他們之中還有很多罹患心臟與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另外有相當多的人找工作不易,也很難受到正常的醫療照顧,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裡常被貼上無形的標籤。

南加大與綠十字組織將繼續追蹤車諾比核災的影響,同時也將他們的研究延伸到日本核災的後續處置。日本核災是在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同樣是個尋常日子,卻因著相似的意外而成為歷史烙印),因為 9級大地震引發海嘯, 使得Fukushima 第一核電廠冷卻水循環系統當機,備用發電機也遭海水損壞,只能緊急用海水冷卻,這不僅造成大量海水受放射性物質污染,也沒發生多大冷卻功效,導致輻射物大量排岀,也使核燃料棒 (含 UO2 氧化鈾或 PuO2氧化鈽)因溫度升高而熔化 (meltdown),與 Chernobyl 核電廠的慘況相似。

3/11惡夢難醒

最近 (2013年4月),國際核能機構 (IAEA)曾針對福岛第一核電站意外後續處理進行檢視,該機構發現情況比兩年前略微穩定,但東京電力公司在行政管理與污染管控上依然有許多疏失,該公司既墨守成規,掩蓋真相,又拒收外來建議。IAEA 發現,由於 Fukushima 第一核電站建築結構下,一直不斷的湧出地下水(約每天 40萬公升),這些水接觸到 meltdown反應爐週遭因此受到輻射污染,該公司一直知道此一實情,卻決定不建水泥擋水牆,而任憑地下水持續湧流受到污染。這麼大量的輻射水該公司本想排入海中,卻怕引起民眾公憤及國際譴責,現在只好每天不停的興建大型儲水槽,每一個可儲存大約 100個正式泳池的水量(一個正規泳池約有一百多萬公升水容積),到底要建多少個?沒人有數。這些水要如何處理?也沒定案。於此同時,工人們還得繼續注入大量冷卻水,且須確保水循環操作正常,因為已熔化的反應爐燃料棒,還需繼續散熱。

即便是像日本這樣的國際模範生,在遇到 天災+人為疏失 所帶來的災難時,依然表現的荒腔走板,在核能安全管理上,簡直是令人傻眼。而更糟的是福岛核災兩年半之後 (2013年8月),根據 National Geographic 及 New York Times 的報導,東京電力公司的善後處理仍然一團混亂,每天約有 30萬公升核污染水滲入太平洋(註),引起美國及環太平洋國家的緊張,甚至日本首相都出面喊話,但要如何處置,政府也手足無措。



願景難安奈何

3/11 Fukushima 第一核電站與 4/26 Chernobyl 核電廠的意外,造成的輻射擴散與核燃料棒 meltdown 的爛攤子,是給全世界使用核能發電國家的嚴重警告,這兩起核災正提醒我們一個事實:核能電廠是不安全的,一旦發生核災其影響可是千萬年之久(含鈾或鈽的混合放射性物質,半衰期甚長,與地球的年齡接近)。

福岛核災影響達到 400公里的範圍(向南到 Shizuoka 縣富士山一帶),涵蓋東京都,約有 6000萬人受到高於正常的輻射量(= 50%日本皇民)。在核污染最高的 30公里範疇內,經濟損失估計介於 2 ~ 5 兆美元。根據最近 Nature 期刊的報導 (2013年8月),此核災不只土地遭殃,海洋也受害,連內陸的河川、湖泊、飲用與灌溉水渠都受污染,漁業損失每年達數十億美元。

Fukushima 核災的高污染區所需
清理費用是多少?並不多,日本最保守的估算:以十年為期要 580億美元。十年能處理完嗎?毫無把握。所以有稍微誇大的估算:未來 40年間可能要 2500多億美元。也不算多,子孫付賬。此外,單單要關閉第一核電站的 4個核反應爐,清理核廢料、土壤、建築物、所有燃料棒、污水等,據美國核能組織 ANS 估計要花 150億美元,需要 10 ~ 15年時間。

在東亞濱海的環境裡,有多少工業、電廠、建築設施是靠近地震帶、是在海岸水邊?這些
國家地區常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運動中被推擠、處於 Pacific Ring of Fire 鏈上,是不是常有地震海嘯?有可能預期災害何時發生嗎?

人雖自以為聰明,但在預估環境風險時,何竟那麼缺乏遠見?災難發生時,應變又是多混亂?日本如此,其他國家呢?在多處有災難、天災甚難預測、人為疏失無可避免、核廢料不知何處拋棄的情形下,僅為了40年短暫的經濟利益,就要興建核電廠,這可真是明智之舉?核能發電絕不是傳統石化燃料電廠的替代方案,世人要何去何從,可有別的選項?

(節錄自台灣「曠野」雜誌 184期;2013年 7/8月刊出)

註: 核廢燃料組成複雜,含有從鈾或鈽經核分裂而來的衍生物,主要是介於原子量 90 – 140 間的元素,尤其以 cesium (銫) 與 iodine (碘) 的放射性同位素為最多,它們釋出放射線強度與半衰期都與原來的鈾燃料不同,傷害力可能更大。核災兩年多後,經核分裂反應程序,愈來愈多的 strontium 90(鍶)放射物開始釋出滲入海洋,鍶90 進入生物體後與骨骼結合,不易排出,會造成骨髓很大傷害,易得 leukemia敗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