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性社會」(Sustainable Society) 的夢徑
1/20/2015



Dream of Sustainable Society

去年十一月中(2014)在APEC會議上,中美兩超級 CO2 排放國領袖宣布了「限制或減少 CO2 排放」的協議,美國將逐年減少碳排放,使其2025的排放量比 2005 低 26∼28%;中國則承諾其碳排放量將在 2030 達到最高峰,同時中國能源將有 20% 來自再生能源。

美國敢承諾是因去年六月初,聯邦EPA發佈了「CO2 污染物」減量草案:到 2030年電廠要減低 30% 碳排放量(以 2005年為基點),若此一法規得以正常運作,美國可能達成對 UN 的承諾:在 2020年 CO2 減量 17%,也有可能達成在 APEC的承諾。

但是中國的承諾能達到嗎?有不少能源分析師疑慮:2030年會不會是中國「以拖待變」的戲法?會不會在此之前,中國的發展已經停滯,不必努力就達到目標?他們甚至懷疑這項承諾對改善全球氣候詭異狀況,會不會太遲了?為何不定在 2025?中國內部則認為定在 2035較有可能,但具體要怎麼減少,仍沒勾勒清楚,只畫出個 20% renewable energy 大餅。

美國夢的挑戰

美國環保團體認為聯邦政府CO2減量法規只鎖定燃煤電廠是不夠的,美國還有很多車子到處跑,還有煉油廠、大工業、大牧場、大建築、大都會在耗能,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愛享受、愛旅遊,要怎麼辦?他們呼喊的課徵「碳稅」在那兒?根據 EPA預估,美國燃煤發電比率,會因此新法規,能由現在的 39% 降到 30% (仍維持全球碳排放第二高位),預期減少的發電量由再生能源取代。

有人認為多蓋核電站能解決問題,但要多少座才夠?美國現在已有 100個核電站,發電量佔總電量 19%,分佈在 31州,美國若真要以核電完全取代燃煤電廠,少說要再建 200核電站(總共 300個),使核發電量超過總量的一半(39%+19%+…),但那個總統敢這麼做?目前,還有 5個核電站在籌建或興建中,由於核安隱憂及核廢料處置問題未決,它們何時可上陣,還沒把握。

目前美國能源分布是:燃煤 39%,燃油 1%,天然氣 27%(合計石化燃料使用佔 67%),核能 19%,水利 7%,再生能源 6%(含風力、太陽能、地熱、生質能),與其他氣體 1%。要減少碳排放,再生能源與天然氣使用,都還有潛力。由於天然氣價格低,燃燒發電排放 CO2 也少,聯邦政府傾向以此取代煤,但從地下岩層抽取天然氣,會產生環境後遺症,這引起很大疑慮。



中國夢的陰霾

中國是最大的 CO2 排放國,在抓緊經濟開發步伐下,需用更多的能量,可從那來?中國若真能如口號所稱:「超英趕美」, 按照現行「燒煤法」,不難想像,一個大氣層怎麼夠裝這麼多 CO2?中國目前燃煤發電佔總電量約 70%,燃油約佔 17%,天然氣約 4%(燃燒石化原料發電佔總電量 90%以上),難怪造成空氣污染霧霾狀況嚴峻。

如不燒煤,蓋核電站行嗎?要多少?到 2013年底,中國有 20個核電站(核電佔總電量1%),還正在蓋 28座,這幾個核電站怎夠用?到 2030 之前還要蓋100、 500、或1000座核電站,有可能嗎?還是要攔河築壩,像三峽一樣搞水力發電(有多少河川生態與人文歷史要摧毀)?這樣可以趕上美英嗎?中國再生能源使用目前只佔 1%,在 2030年前要達到 20%,必須更给力,即使達到目標,燒石化原料發電,仍佔總發電量 50%以上(假設核能與天然氣發電合併能提增到 20%)。

從以上比較來看,美國具體實踐承諾的可能性較高,因為一方面有聯邦法規作依據,另方面有地方政府與民意起帶頭作用,加以減量目標明確(以 2005為基點),可望能達成目標。但中國就不確定,黨能否貫徹現今領導同志的意思,地方有沒配套作法,官商會不會只向錢看,平民意見能否上達天聽?由於中國的作法一向是:「摸著石頭過河」,沒個準兒,未來難預測,到底是誰在摸?摸到什麼?誰知道?

由於中國沒承諾減量目標,在 2030之前 CO2 排放肯定年年高昇。據美國能源部預估,中國能源需求,2030年會比 2014年高 50%,這多出來的部分,至少一半來自使用石化燃料, CO2當然續增。

德國的未知之夢

除了中美兩強權碳排放驚人外(合計佔全球 40+%),歐盟、俄羅斯、印度、巴西等也都是 CO2 主要排放地區,亞洲則以韓日兩國碳排放居首位,以各國現今表現來看,不用等到2030,全球不穩定氣候肯定會變得更多極端現象(2014全球海平面平均溫超高,破了百餘年來的記錄)。

就在各國對限制 CO2 排放策略瞻望猶豫之際,歐盟卻積極的推動各會員國採取減碳措施,尤其是鼓勵使用再生能源,各國的作法不同,但以德國最給力,早在上世紀 90年代,就已開始發展替代能源。在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全民對核能安全信任銳減,遂毅然決定「廢核」(2013核電約佔總電量 15%),義無反顧的走向以再生能源(目前約佔 24%)為主的經濟與社會模式,挑戰未知的境界。

德國也許當初考慮不夠周詳,作法有瑕疵,如:在補貼再生能源使用上(FIT),產生賠錢的負面效果;而由小規模利用風力或太陽能產製的電能,接軌到主要電力輸送系統上,也有線路銜接及尖峰/離峰期供電穩定問題;同時因為要在 2020廢核,短期內使用石化燃料會增加(約佔 58%),電價也會上漲。但這些缺失與挑戰,德國正努力克服中,誠如一位能源分析師所說:「若不是德國果敢的決定,工業化國家還不知該怎麼起步,她犯了一些錯誤,卻提供世界可參考的樣本。」



不僅是在能源政策上踏出一大步,走進未知領域,德國更藉著推倒柏林圍牆、重建兩德合一的動力,積極推動「可持續社會」的理念(sustainable society),若社會不改變過去的生活型態,不論科技如何發展、能源如何多元化,社會依然分立不安,CO2仍隨著社會消耗增高而劇昇。

多年來,德國政府鼓勵各級學校以「可持續社會」為教育主題,兩百所大學更在此思維下,整合各科系的教研,從人文、社會、城鄉、經濟、商貿、農林、理工多領域出發,期許培育出新中堅分子,帶動國家在未知中創新,使節能減碳可落實在各層面,而不只停在發電輸電、能源調配的小格局裡。德國教育的積極作為,已引起美國著名大學的注意,正調整教研方針,增進與德國高教交流。有人曾說:「15年後(2030)當大夥兒還在亂轉瞎摸時,德國已在堅實的社會基礎上,勇猛精進了。」

台灣的夢境徘徊

在世界大舞台上,德美中三國正引領著風騷,在東亞邊陲的島國台灣,也不甘寂寞,企圖在全球經濟上,參演有影響力的一角,但近十年來,受限於政治內爭與對中國的情結,施政常礙手礙腳;在能源政策上,自2014年初以來更顯慌亂,纏鬧廿多年的核能四廠,要不要啟動?政府進退失據,燙手又捨不得,最後竟是「核厰封存」,花大錢看守,留給子孫選擇....這真是臺灣「特有智慧」!

據政府網站資訊:台灣石化燃料發電佔總電量近 89.7%(石油、煤、天然氣),核能佔 8.4%,生質能佔 1.3%,水力佔0.4%,再生能源僅 0.2%,可明顯看出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亟需努力(比前述德美中及韓日諸國都差),好取代石化燃料與核能,否則那有減碳成果?那來「可持續的」社會?

人子的永續國度

對有信仰的人而言,危機中該怎麼回應?該怎麼「不效法這世界」?耶穌曾論及天國時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自造天地以來,造物者原期望人能溫柔的承受並管理一個「永續」國度,那知,我們竟傷害了她(包含:地球與生態萬物)?

十三世紀有位聖徒名曰方濟,他的作為很另類,他效法人子耶穌,自甘「謙微末小」,以「虛己悲憫」之心愛待眾生,擁抱貧窮,關懷弱勢,他與人、與物間建立了合諧的關係。我們該怎麼學習他的精神,在這貪臠淫穢的社會裡,使人能對人、對地土、對生物、對大氣全然尊重?該如何使地球得安息,好免去全球的災禍(就像2014的影片Interstellar 中描述的乾旱、沙塵、饑荒的災難)?

整個社會需要大翻轉,眾民與政府都該為將來的災禍「警醒」,要日趨「溫柔」,更要以「恩慈」「再生」為經世濟人的王道,這樣或許能讓社會持久一點,免得像電影裡的人類,早早的就漂泊星空無夢可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