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吸管的啟示
2/16/2019


珍愛好山好水
一根吸管的啟示

進入新的一年,電視上有好多介紹各地小吃,美食輕旅攻略,鼓勵廣大群眾出遊消費。延續著去年(2018)十一月的選舉情緒,政治人物與藝人帶動了人們的熱情,各種特色食品與景點當然人氣買氣兩旺旺,尤其是到台灣南部。

為了紓解鬱悶的心,人們藉著新年假期,出外踏春,遊山玩水,各地來的訪客的確讓經濟活絡了,夜市人滿為患卻充滿喜悅,這時段的經典伴口語是發財、發財、「發大財」。

發財的代價

看著人潮洶湧,坐高鐵、台鐵、搭捷運,趕巴士、開私家車、排隊等渡輪,南來北往,住民宿旅館,享受高品質服務,處處吃喝玩樂,這是多好的景象!

拼經濟、拼觀光,拼農漁產品外銷,讓在地百姓有錢可賺,改善生活,百業興旺,這原是善舉,是政治人物治國該努力的目標。追求好康為多數人所喜,但熱鬧表象後有多少人關心隱藏的「代價」問題?這些問題不曾從那些推動觀光、美食、外銷的人口中道出。他們不停的圍繞著經濟的主軸轉,製作新點子攪動人們的胃口。

可是旅遊四處奔波要消耗能源,享受旅社的舒適需要空調水源,需要開發建設,到處吃喝除了烹煮外,更需要地土、魚塭、大海吐出物產資源,這些其實只是代價的ㄧ部分,此外,還有大家產製出的廢棄物需要處理,或掩埋、或焚燒、或排放⋯這些都是熱鬧之後環境要承擔的代價。

選舉期間高喊「反空污」,選後卻高喊經濟與觀光,空氣中的微粒2.5可能早已飄出大氣層了,而核能、綠能、燃煤電廠的爭議,也都悄然自媒體上淡出,誰介意呢?

奶茶與吸管的相遇

最近幾年,台灣飲品冰品奶茶店也漂洋過海移民到北美,有不少是在加州華人集聚區,就像台灣街邊的小店一樣,好多人在排隊購買波霸撞奶。一群群的遊人,手拿塑膠杯順著吸管讓冰涼的飲料沖入口中。可以想像在各城區夜市這樣賣飲料的攤位肯定不少,正如媒體所報導的,觀光人潮湧至,生意會翻好幾倍,可别忘了各種廢棄物(含塑料)也會激增。

旅遊時喝喝飲料何罪之有?只是所用的塑料杯與吸管喝完後就成了塑膠垃圾(一次性使用),消費者隨手一扔就「不見了」,也拋諸腦後,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它們最終去哪裡了?

別因為這些杯管隨手可得、沒什麼質感就輕看了它們,製造這些塑料產品不是容易的事,它們的前世是地下蘊藏的石油,需要經過開採、輸送、提煉、製作成型、再經產銷傳輸才能到飲品店,奶茶經過研製注入杯中才能到達遊客手中,這樣繁瑣的過程要付出多少代價?



塑膠廢品的漂零

消費者用完的塑料杯與吸管,守規矩的人會把它們塞進垃圾桶,但有不少欠缺文化質素的,就隨便棄置,任它們大風吹。近半數的塑膠垃圾,最終就像孤魂野鬼ㄧ樣飄到水域流進大海,但這還不是它們今生的終點。這些塑料品是不會自然安息的,陽光會把它們撕裂,由大塊變小塊,小塊變更小塊,它們隨著時光流轉而千變萬化,甚至變成奈米微粒,可它們的本尊仍是塑膠。在它們魂魄漂泊的餘生裡,有些進入魚蝦干貝的體內,有些還在海上浮沉(2018年National Geographic有很詳盡的報導)。

這些塑膠廢品真是陰魂不散,隨著海產,最後它們又回到消費者的嘴裡胃裡心裡肝裡,一旦我們手上拿著一個塑膠杯,嘴裡含著吸管,就注定了「它們」「我們」廝守終身的命運。

500 Millions吸管的未來

最近兩年(2017-18),有一股風潮在全球興起,就是要終結塑料廢棄物,尤其是海洋裡的。這個運動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似乎是聚焦在塑膠吸管上,像是#theLastStraw (這在很多學校包含高中及大學受到熱烈支持)、Skip the Straw (經Ocean Conservancy而擴散,他們以社區為重點,努力說服飲食業者、公司行號、中小企業不要使用塑膠吸管)、Our Last Straw (這是在美國首府D.C.的餐飲業、旅館、咖啡店、外賣、慶典活動承包商等,他們共同的承諾)...。

由2019年起華府D.C.將加入全美其他廿餘個郡市通過法規,在它們的城鄉裡餐飲業者、機構、企業及學校不再提供塑料吸管,加州也立法,自2019年起餐飲業不提供塑料吸管。

一根塑料吸管很輕,用不了多少材料,比起塑膠瓶、杯、盒、袋等等真是算不得什麼,為什麼要特別關注這輕輕的ㄧ管?其實,這個運動背後顯示的是:人們對散布地表水域的塑料垃圾有了新的覺醒,尤其是年輕族群,他們厭煩了那種「用了ㄧ次就扔」的浪費習慣,他們對自己生活行為所造成的影響敏感度提升了,他們不想把自己該付的代價轉移給環境、後代子孫及其他生物。



這股anti-straw的風潮起源自一個住Vermont州的九歲男童(Milo Cress),2011年他注意到學校餐廳、快餐店、冷飲店等擺著很多的塑料吸管,任憑消費者隨便取用,用完了就扔,這情景讓他很不安,於是在學校的小研究項目上,他定意要弄清楚到底同學們一天用多少吸管?在母親協助下他開始找材料,但當時根本沒人注意這個問題,網路上也查不到,所以只好自己做統計,跟幾個大公司查詢資料、向同學發問卷...沒多久,他得到一個沒經別人證實也沒人能反對的數字:美國平均每天扔掉500 millions (5億根)塑料吸管。於是,他開始了一個Be Straw Free Campaign,在學校推動減少使用吸管同時減少塑料廢物。

500 millions這是個天文數字,非常驚人,起初幾個月沒人注意,誰在意ㄧ根無足輕重的吸管?然而自2012年起,它漸漸受到各大媒體的重視,如CNN, NY Times, Washington Post, Wall Street Journal等,甚至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官網上就直接登載他的資訊。很快的anti-straw的運動就因著一個九歲男童的統計而遍地開花,再加上其他相關新聞的陸續報導,譬如太平洋上漂浮的大面積塑料垃圾島(註1)、海洋生物受到塑料傷害與污染的研究報告等紛紛出現,這才使消費者不得不覺醒。

anti-straw運動其實就是反塑料垃圾的標竿與領頭羊,現在已風風火火的由歐美燒到亞洲南美洲,前面說過,此運動在年輕人中特別引起關注,這個族群的敏感度特高,對一成不變的傳統行為有很強的檢視力,他們沒有守成不變的心態,只要不對就要改變。在他們的推進下好些大公司企業,如星巴克、麥當勞、及幾家航空公司等,都簽署同意書要在2019或2020年起不提供塑料吸管,各級學校從高中到大學紛紛跟進。

我舉這個anti-straw運動為例,只是要大家見微知著、「一管知秋」,因為有更多值得人們反醒的浪費及污染環境的事正在發生,consumerism正在燬滅綠色地球,我們是要plastics、pleasure、還是要planet?

讓城市更有質感

當政治人物們在拼經濟、拼觀光,小百姓在拼擺攤、拼花燈夜市、拼吃喝快樂之際,官員與民眾對環境代價的敏感度能不能提升一點?向年輕人學習一下,向九歲的學生看齊。新任地方首長到處吸引人潮,發紅包,趕廟會,辦促銷,事事興旺,能不能做更多善事,為蒼生積公德?能不能呼籲民眾節約減廢,惜福感恩,為攤商、企業、機構、學校設計出可行方案?在新市政策上更綠化ㄧ點(無關乎政黨)?造物之神豈不因此更感激、更振奮?

ㄧ根吸管、一個塑料杯算不得什麼,但不妥善處理它們是不是顯示人們的心思是同樣的輕浮沒有質感?



註1:面對太平洋上的塑料垃圾島,大概與美國德州一樣大,是法國面積的三倍,有一群科學家圍著這堆塑料垃圾作了好多年的研究,但近十來年,沒有那一個政府有解決問題的作法與擔當。倒是八年前(2011),一個17歲的荷蘭年輕人(Boyant Slate)看不下去了,他開始集資募款,向這個漂浮的垃圾島宣戰,要採取清除塑膠垃圾的大膽實驗。幾年下來,一批有熱忱勇氣的年輕人加入他的行列,他們經過數年的設計規劃,終於在2018年九月,將他們的拖網船自San Francisco駛往Hawaii方向,開始一史無前例的海上清除垃圾行動。他們當然遇到不少挑戰與失敗,也有不少批評酸語,風涼話可裝滿一船,可是他們堅定的朝著目標勇敢前進。一群年輕人要淨化太平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