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 Hot Air - 你期望有怎樣的氣候協議?
12/19/2009



今天,各國首領就要在 Copenhagen 簽訂協議了,這協議真能「拯救地球」?情況可能不樂觀,各國談判代表仍然在減量XY%與富國該出多少錢上爭議不休(很可能是折中,到2020年每年 US$100 billions,前三年是每年 US$30 billions;這是遠低於窮國要求冨國該付的「贖罪」價)。

世界兩個超級 CO2 釋出國,美中二國也對如何落實承諾與監測執行進展,找不到交集,但很可能協議將會有妥協後的模糊空間,各國可自訂碳减量目標(比如:cut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its economy by 20 to 45% by 2020;數字看來挺大的,但這個 carbon intensity 就是一個有趣且奧妙的的政治詞彙,可能是經濟術士們的另一創意,與 carbon trading 有異曲同工之妙,並沒什麼科學根據,協議並不要求各強國減少XX%碳排量,而只是降低 carbon intensity),並且各國自訂的目標,也不需國際監督執行(這原是美國堅持要有的,而中國聯合印度、巴西、與南非等國卻極力反對),也就是說:大家各憑自由心證做事,能否緩解「暖化」那是另一回事。

議場外,許多環保團體被阻隔,尤其是代表非洲窮國的組織,雖然一再的示威抗議,卻無法表達關切。富國們仍本持一貫財大氣粗、兵強馬壯的凌人氣勢,不肯多出錢,卻逼迫窮國接受『不平等』協議。

於此同時,國際網路上也為了各國該有何種承諾、如何訂定碳减量目標爭論不休。 甚致最近三週內,因為英國一個頂尖氣候變遷研究機構(UEA)的資訊,被網路 hackers 突破,使得許多科研者間的通訊資料被公之於世,引起喧然大波,因其中有許多彼此攻訐、污衊、甚至排斥某些觀點、或暗示要修改數據的話語。這些通訊,使得「暖化」懷疑者(deniers),更有理由相信,許多「頂尖」氣候科研者在:(1)壟斷資訊,隱藏甚至竄改數據,(2)排擠其他異議者的研究論文,(3)解讀數據上「刻意」偏向暖化結論,或是「選擇性」的使用數據,(4)不遵守資訊自由公開法案,拒絕提供科研數據給其他機構與科研者「查閱」。他們質疑:難道「地球」只是這少數氣象科研者的「私產」?

這起烏龍事件,導致該機構的氣候研究計畫領導下台,並等候法院調查。現在,一般關心者與科技界間也相當關切此事件,到底科研工作者之間的「傾軋」、「排擠」、「結黨」、「分派」的爭鬥,有沒有使得科研變質?使氣候異常變化的預測與結論,發生「錯誤」或「偏差」?甚至,他們的推論會不會誤導決策者與社會大眾?這仍有待進一步的了解與調查。

可能就要簽訂的 Copenhagen 協議,到底能否使大氣中 CO2 含量不在 2100 年前飆過 450 ppm?這對經濟發展、個人生活會有何影響?我們是否能容忍很可能要增高的 2oC 氣溫呢(或者更高)?還是可以接受「不太方便」的生活(也就是說水電費會調漲、車子得少開、冷暖氣得少用、外出度假旅遊不能隨心所願,...)?我們到底渴望什樣的生活?

當 hot air 正在 Copenhagen 及網路上延燒時,也許筆者在其他幾篇相關文章裡,提出的「安息」、「簡樸」、「分享」、與「關懷」的呼籲,值得考慮一下。畢竟,不論政客們達成何種妥協,有沒有任何實質意義,我們都該負起個人的責任,身為地球管家的我們,將來可是得交賬的。

图與文//沙塵豹 (願大家有充足的勇氣來迎接新年的挑戰) 12-1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