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綠色原則
6/6/2010


聖經裡的綠色原則

在環境污染與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引人注意的21世紀,筆者藉著探討信仰中的環保原則作為此網站的開場白,以此就教於有識之 士。原文多年前發表於「曠野雜誌」,當時是應台灣環保署之邀,參加一「環境保護規劃」研討會,除了與專業人士討論污染問題外,也與一些教會內兄姊們,分享信仰與關心上帝創造及愛惜環境的關係,呼籲大家能生活簡樸、減低消費。

不平安的人與環境
自廿世紀以降,工業化國家因著重經濟與科技發展,工商企業活動蓬勃,因此人民消費與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但相對的卻忽視了資源與生態保育、污染防治、及有毒化學品的管理,使得河川、湖泊、地下水
、海洋、土壤、及空氣受到污染,造成許多人體健康、生物絶滅問題。這情形一直到一九六○年代初,因卡遜女士 (Rachel Carson)著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問世,才喚醒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注意,環保運動於是展開。

在亞洲開發中的國家,包括台灣、韓日等,為了追上歐美的經濟水平,自70年代起,開始積極發展,也因此步上歐美後塵,把環境弄得一團糟。而自 90年起,中國與印度,還有中南美一些尋求發展的國家,更是不惜一切代價,力求經濟成長,擴展農工業。因此就發生眾多污染問題:工廠任意排放化學溶劑 與污水,滲入井中,污染了附近農地、地下水與河川,影響到工作人員及居民健康;城市因汽機車的增多,噪音與空氣污染也愈來愈嚴重,幾乎是舉世的通病。至於普遍使用石化燃料,廢氣與CO2排放劇增,使得全球因溫室效應氣體增多,氣候變化異常,各地常發生風災、水災、旱災、冰雪災等重大災害,南北極的冰山 與冰原也加速溶解,而五大洲高山冰川的消失速率,更是十分驚人。

無論在那,碰到
環境污染問題,人們就存著依賴「技術」與「專家」的心態,期望能快快解決問題,卻不願去追究深層原因,就像今年(2010年4月)BP發生在墨西哥灣漏油污染海域的災難一樣,指責與憂心的人不少,但誰有決心來改變倚賴石油的生活型態呢?近年來,更有人視環保為有利可圖的「消費市場」,利用人心中的不安與罪惡感,來推銷「綠色」消費品。雖然,唯利是圖是不可取的,但棄環境於不顧,更是不該。 作為有信仰的人,豈可忽視自己的責任,貽害後人?

攔阻人關心環境的「絆腳石」
自2007年以來,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切,比以往廿五年有明顯的進步,這多半因為國際對全球氣候異常的情形愈來愈關心,尤其是在Al Gore 發行了書與影片”An Inconvenient Truth”,以及「國際氣候變遷論壇」(IPCC) 發表了四份報告後,可是一般教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及參與,仍然進展不多。

是哪些「絆腳石」使教會在「關心創造」的事工上猶豫不前呢?筆者參考美洲科學家團契 (ASA)德威特教授的觀點及自己觀察的結果,提出以下的看法︰

1. 教會以傳福音為「首要」使命,認為救人靈魂比救一棵樹、一隻鳥、一片 土地重千萬倍;愛「世界」是不可取的,愛上帝及愛人才符合聖經原 則。
2. 屬靈的人嚮往「更美」的家鄉,這世界只是寄居的,我們僅是過客;天與地都要滅沒,我們無法使污染的地復原,更無法使世界永存不朽。
3.環保運動牽涉到太多政治活動,不論是抗爭、遊說議員、提出或制定法案,都太社會化與政治化,易使教會陷入混亂分 歧。
4.尊重及關心創造,太接近異教(Pantheism)或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容易使人將自己或其他生物,視為神明而「敬拜」。
5.環保運動者與女權份子、同性戀團體、支持墮胎合法化的人等,幾乎是「同路人」,教會無法接受他們,自然也不願接受環保運動。
6.上帝創造的「中心」是人,今天世上有太多貧困的人、受欺壓的人、受戰火侵害的人需要我們關心,拯救人比整治環境、保育野生動植物更迫切。
7.環保問題太複雜,牽涉太多政治與技術問題,教會不知從何著手。

其實要挪開這些「絆腳石」,只要對聖經有進一步的瞭解,只要肯落實信仰,並非難事。我們敬愛上帝,不能只是口頭上的服事,愛人固然是表達的方式之一, 愛惜神視為美好的受造物(創世紀一章),也是一種方式。

洪水氾濫之時,挪亞並不是只帶了八口人上船,也帶了上帝所造的生物;蒙救恩的並不只是人,也包含了一切受造物,十字架是使萬物與神和好(歌羅西一章);所有的受造物都歎息(因為人的罪),在等候復活得贖的日子(羅馬書八章);上帝不只與人立新約,也與受造物立約(創世紀九章;何西阿二章);將來的新天新地,是神與人及萬物和睦同居的(以賽亞書十一及六十五章)。

我們愛人,憐憫受欺壓困苦的人,也當想到在污染之下受到傷害的人,這包括我們自己及未來的世代。喝了毒水(地下水、河川與湖泊的污染)、呼吸污濁的空氣(即使高山上的雪,也因空氣污染,而含有化學品)、吃了不潔的食物、受到紫外光(UV-B)照射,如何能使「聖靈之殿」保持健康?

欺壓人是不公義的,聖經要我們為孤兒、寡婦及受迫害的人伸冤,歷代以來,有好多人為了行公義,而犧牲生命,我們不能說那是政治行為, 就轉過頭去,視而不見。我們不能只要自由平等的生活,而不參與關心政治。同樣的,對受欺壓的生物、環境及受污染之害的人,也要為他們爭取公義、參與保護行動。事實上,今天我們也正「享受」好多環境法案 的保護,否則,所受污染之害,將不知有多大呢。

聖經中的綠色原則
教會與基督徒必須將信仰與生活結合,在環境保護工作上樹立典範。聖經提示我們至少七項綠色指標︰

1.做個合主心意的管家。上帝每日供應並眷顧我們,由上古直到今日,祂也將管理之責託付我們(詩八篇),祂一切每善的恩典,也當完好的傳給未來的世代,而 不是讓我們一生之內就揮霍破壞完了。
2.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地與神同行(彌迦書六章)。對受傷的人、對被摧殘的環境,不能視若無睹,當體會上帝慈悲心懷,盡上我們的責 任。
3.當讚美造物之主。人該與一切受造物一起感謝造物主,因為祂的慈愛與供應。詩篇的作者對此體會尤深(詩六十五篇);保羅在羅馬書也提到︰從所造之物中可 以體會上帝的偉大與奧妙。十三世紀的聖徒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更示範了與自然和睦同居,與飛鳥、花草樹木一同敬拜的生活。
4.當謹守「聖安息」。聖經出埃及記與利未記,都強調需要安息的原因,上帝更設立了安息年,要人、牲畜、與地土都有休養生息的機會。路加福音四章,也記載耶穌強調「禧年」的釋放,就是不要傷害各樣生命。我們不能為滿足自己的佔有慾,無止境的壓榨人、生物與環境。
5.和平非暴力的關懷。我們不該以破壞性的行為加諸於環境與人,也不可以暴力的行為來從事環保行動,當效法基督上的榜樣,成為和平之子(以賽亞九章),在 人與人、人與環境間重建和諧。
6.分享而不強奪。環境衰敗與社會不均的問題,都出於人的驕傲及私慾。聖經教導我們「施比受更有福」,如此去行才能降低人貪得無厭的野心,也可減少掠奪資 源與對環境的傷害。聖徒法蘭西斯的生命,見証了「分享」的福分,他在自願的「貧窮」(poverty)中,得享信靠神的喜樂。
7.有衣有食就當知足。耶穌告訴我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喫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先知曾說:「以色列的王阿、你們應當知足.要除掉強暴和搶奪的 事…」(以西結四十五章),使徒也教導我們不要貪心應當知足(提摩太前書六章),因為人心中的不滿足,會使人崇拜各種偶像,陷入貪慾痛苦與愁煩中。

我們在世上是寄居的,也嚮往更美的家鄉,並不表示我們可以破壞地球、揮霍享用有限的資源、置其他人與生物於不顧。因為我們有神的形像,仔細照顧並珍惜天父賞賜的產業,是我們的責任。有位牧師曾說︰「我們在地上小心地照料保護這一切,為的是將來在天家,不會太驚訝與羞 慚。」

家庭與教會有可能成為復育、保育及教育的中心,藉著重建簡樸生活的美德,可以重建人與物 、與自然、與上帝的關係。我們可以減少用紙、用水電、用汽油、及開車哩程;可以增加資源回收與再用;拒用對環境有害的成品;除了蓋教堂或房舍,也可設置私營保護區,供教育活動用;建築房子或教堂也要節約能資源,依照「绿建築」的標準來設計,減少破壞與浪費。

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需要認清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進而更新生活方式。教會應該發揮整體的力量,成為心靈與環境改造的中心,這才可使神 的旨意實現在地上。有信仰的人應挺身而出,教會更應成為節約與簡樸生活的典範。

沙塵 5.31.2010